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8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基地工作会议

2008年8月31日至9月1日,本基地在佛山市南海区召开工作会议。会议由徐俊忠教授主持。会上首先由各位教授通报了上半年在外参加学术会议和合作交流的情况,然后就基地目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讨论。

徐俊忠教授要求,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在学术自由的前提下,有效地凝聚学科方向。会议议程分为两部分:一、各位专职人员介绍其各自上半年参加全国学术会议的情况。二、具体研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在各位专职人员参加全国会议情况的部分,郑永廷教授首先发言,他介绍了自己上半年在北京、天津、广西等地参加的四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指出学术研究要面向现实,在不断扩大研究领域的同时,要把握住主导方向,在基地工作中应注意现实性与主导性两方面的结合。

刘森林教授谈到作为60年代出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该如何将该学科推向前进。他结合自己去年在德国法兰克福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的经历指出,首先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开放性不够,各位学者应进一步加强外语学习。其次,德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非常严谨,敬业精神令人佩服。

叶汝贤教授介绍了他参加的四次全国性会议,并重点谈了马工程教材编写启动会议。他认为中央高度重视马工程教材编写这个工作,指出通过教材编写,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可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一批年轻且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者。

李尚德教授谈到了他在日本参加的一个学术会议,他指出在日本自上到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都非常重视,不仅大学学者,连基层工人也在学习《资本论》。他还策划明年在中山大学召开第十二届中俄马克思主义论坛。

徐俊忠教授介绍了他在西宁参加的“毛泽东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学术会议,与会人员主要是高校政治理论工作者和少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他指出研究过程中的文献基础性作用还要进一步加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网站建设,各位学者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对于进一步完善其作用和功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李萍教授对这次会议进行了总结,认为这是在恰当的时间召开的一个恰当会议,这个会议有利于鼓舞我们的士气,使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拿出一些真正有分量的东西。

 

二、学术交流

1、徐俊忠、李尚德赴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商讨合作事宜

2008年9月23日至30日,我所徐俊忠、李尚德两位教授到俄罗斯进行学术访问。期间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就我所与该系关于未来的教学、科研加深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磋商,并达成了如下共识:

①中山大学马哲所和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建立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和俄罗斯”的长期合作会议交流制度,每两年分别在中国和俄罗斯召开一次会议。中国学者由中山大学马哲所负责征集和遴选,俄罗斯学者由莫斯科大学哲学系负责征集和遴选。2009年10月第一次会议由中山大学马哲所主持,在广州召开,俄方将派出6—8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②中山大学马哲所邀请莫大哲学系从事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青年学者1—2人来所访问讲学,莫大哲学系给予积极的支持。

③两所、系适时选派研究生交流学习。

④莫大哲学系2009年5月主持召开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会,莫大哲学系向中山大学马哲所正式提出邀请,希望中山大学届时派出一个代表团出席会议。徐俊忠教授代表中山大学马哲所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2、叶汝贤、王晓升、旷三平参加在英国举办的学术会议

2008年9月10号、11号两天,我所叶汝贤、王晓升、旷三平三位教授参加了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学术会议。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中,三位教授都在大会上发言,并且与西方学者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其中叶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未来”,王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旷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唯物史观的当代中国形态”。此次英国之行还进行了其他学术活动。在英国的kent大学,他们拜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麦克莱伦教授、赛耶斯教授,讨论了进行合作研究的问题。叶教授等人还专程去“马克思纪念图书馆”,查阅了有关研究资料,并去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拜访了其他专家。此外,还在伦敦拜谒了马克思墓。

附:旷三平教授发言摘要

唯物史观的当代中国形态

一、唯物史观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形式

一般认为,经典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成熟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经典表述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作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以“现实中的个人”为理论的观察对象,以生产劳动为分析的逻辑起点,以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生产劳动和生产关系的交互作用为描述历史的基本红线。这一脉络的确立,其实经历了一个理论上不断批判和自我批判,以及实践上不断批判和考查的过程。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唯物史观作为当时时代条件下最具创新性的理论学说,在现实中正确地指导了工人阶级的解放运动,在理论中有力地批判了理论家们在面对现实时的麻木和盲目。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唯物史观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唯此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已在世纪之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所明证。

二、唯物史观新形态的建构

第一,实践基础上唯物史观建构的两个维度

关于唯物史观,理论上出现过两种误读:一是把唯物史观误读为“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决定论”,这就是单纯强调物质生产的一元决定作用,忽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多元交互作用;二是把唯物史观误读为抽象议论人性的人本主义,这就是出于对经济决定论的反叛,要把唯物史观“重建”为关于个性自由、人权平等等抽象人性论的基础学说,以人本主义的解释思路来替换历史主义的解释思路。上述两种关于唯物史观的误读无疑都是无视时代经济背景、否定基本原理而自取所需的做法,根本谈不上唯物史观的发展和创新。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人的问题包括个人生存状况、人类发展困境等都是一个问题的集合,不可能单方面,比如单纯物质生产的发展便可得到最终解决,只能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生产和生活中,以及在不断改变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中得到现实的解决。马克思认为,人既是历史的起点,也是历史的结果。考察历史一方面要从现实生产和生活世界的物质关系出发,如实把握历史作为自然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要从“现实中的个人”出发,真实反映历史作为人的劳动生成的历史的目的性。

这说明,全面把握唯物史观的两个维度,即关于基于生产劳动的历史规律性和同样基于生产劳动的个人自由发展做出全面理解,能够避免经济决定论和抽象人性论的片面化失准。

第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形态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论是作为历史观还是作为价值观,都围绕着人这一主体而展开的,关注人、尊重人、服务人、为了人成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标示。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已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来的新思路、新原则,是顺应时代变化、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作出的新解答,也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和创新,它必将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得到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3、刘森林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

2008年9月25日至27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举办了由我所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汉学系共同主办的“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来自中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9位专家学者参加。刘森林教授作了题为:“启蒙辩证法与中国虚无主义”的发言。此次会议可以说是东亚研究批判理论的学者和德国本土的学者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学术聚会、交流。就批判理论在中国的影响这个主题召开这样规模的研讨会,尚属首次。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合作,提升了我所国际交流的层次与水平。

 

4、徐俊忠、刘森林、王晓升参加在武汉大学举办的第8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

2008年10月11日至13日,全国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本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国内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论坛共收到论文92篇。我所徐俊忠、刘森林、王晓升三位教授参加会议,并作了大会发言,参与了相关问题的讨论。

附:刘森林教授发言摘要

从“劳动”到“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核心范式的转变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历来重视“实践”。但把它解释为“劳动”,或以“劳动”为核心与根基的活动,正是最基本的一种解释。对此,我在“解释的递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实践’的几种模式”一文中已做了简要分析(刘森林,2007)。这种解释认定,一切人类活动都是奠基在劳动之上的;劳动能依托起一切美好价值的实现;在世俗物化财富与超验的价值的实现之间,在以物为对象的活动与以人为对象的活动之间,在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之间,在主体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之间,都存在着天然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哲学所理解的解放、自由等一切理想实现的核心和根基都是“劳动”。按照霍耐特的说法,这种观点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可随后,文化、生活世界、交往相比于“劳动”其重要性日益提高(Axel Honneth,1993),特别是随着劳动终结论的出现,劳动与解放之间的必然联系不再那样简单,加上实践哲学的重新兴起,尤其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转变,重新审思“劳动”与“实践”的关系,以便使“劳动”逻辑迈向“实践”逻辑,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要性日趋明显。

“劳动”并不必然完全与“实践”对立,而是可以在某种意义上为“实践”开辟一定的发展空间。只是这关系是可能性的,而绝非原来以为的那样是必然性的。这么说,当然并非重新蹈入“劳动”肯定有悖于或有利于“实践”的传统逻辑,而是强调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离开主体的普遍性维度来径直追究主体特殊性和个性维度的实现,那将是偏执的乌托邦之路,并且不符合启蒙的辩证法精神。

从“劳动”逻辑到“实践”逻辑,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已经遭遇到了比西方社会更复杂甚至更严重的世俗化,以及伴随而来的虚无主义困境;意味着它已经意识到,在西方早已呈现“劳动终结论”的当今还顽固坚持“劳动能创造和改变一切”的劳动哲学,是否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意味着它也感触到,把劳动哲学上升到实践哲学的必要。遏制日益严重的虚无主义,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驱动从追求富国强兵提升到促进国人的幸福生活,从而从促进中国现代化转向审思现代性,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底蕴――实践哲学――来对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一转折与调整的核心所在。

 

5、徐俊忠参加“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于2008年9月7—9日在湖南省湘潭市举办“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越南等海内外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60余篇。本所徐俊忠教授参加了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相关发言。

 

三、科研成果

(一)论文类:

1徐俊忠:关于解放思想的几个问题  载《现代哲学》2008年第4期

[摘要]:解放思想是一个热遍全国政坛的话题。当前,要使解放思想能够合目的性的进行,需要重视对于解放思想的价值维度的思考,也应重视对于近些年来出现的“洋教条”倾向的检讨,更应思考何以使解放思想成为社会的常态等问题。

 

2徐长福: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中的符号指谓问题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摘要]:借助于符号的指和谓的关联以认识事物,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式。异质性指事物间不同类不可比的现象,它通过符号指谓显现出来,并成为符号意识不可回避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试图通过对符号指谓所涉及的所有非复合词语的分类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范畴篇》中,他把个别事物及其属种划入实体范畴,前者为第一实体,后者为第二实体,把其余词语分别划入数量、性质、关系等偶性范畴。一方面,实体能独立存在而偶性则只能存在于实体中,另一方面,第一实体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第二实体和偶性则既可作主词也可作谓词。然而,这种划分却忽视了指和谓的根本区别。表第一实体的非复合词语其实就是专名,它只指不谓,仅仅是特定个别事物的标识。所有其他词语都是普遍性词语,他们可指可谓,为同类所有个别事物提供共同的标识和范型——此即所谓意义。符号指谓最玄妙之处就在于这两种词语的结合——把谓词的意义归给无意义的专名。可见,亚里士多德把无意义的专名和有意义的普遍性词语混杂起来分类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范畴分为单纯指的无意义范畴和可以谓的有意义范畴,再对有意义范畴作进一步的划分。

 

(二)著作类

  1. 刘森林主编,[英]伯尔基(R.N.Berki)著,伍庆、王文扬译“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丛书之《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2. 刘森林主编,[英]莱姆克(T.Lemke)等著,陈元等译“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丛书之《马克思与福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3. 刘森林主编,[美]维塞尔(Leonard P.Wessell,Jr.)著,陈开华译“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丛书之《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四、获奖情况:

1、2008年9月,李萍教授荣获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奖

 

五、其他方面

1、徐长福教授于2008年9月1—27日,赴北京中央党校参加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第24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期满结业。

 

2、李宗桂教授接受纪念改革开放30年电视节目专访。

 

3、2008年10月9日,我所黄晓平老师赴天津参加了由教育部社科司主办,南开大学商学院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承办的“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据库管理培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