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8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
2008年第一季度的工作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研究所积极开展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现代哲学》组织和发表了学习十七大报告的系列论文。研究所的叶汝贤、徐俊忠、郑永廷教授等发表了有关论文。徐俊忠教授等在《十七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研讨会上从学术的高度说明了十七大精神对于我国民主建设的意义。郑永廷教授在广州等地进行了多场学术报告,宣讲十七大精神。
第二、研究所各重点项目和其他各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正抓紧进行,取得了多项阶段性成果,发表了近10篇论文。
第三,研究所组织集体攻关研究,扩大学术交流,积极筹备“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抓紧推进“985工程研究项目”,筹备出版系列丛书,部分书稿已经完成等待出版。目前,由刘森林教授组织的翻译著作已经出版了3本。具体情况如下:
一、科研成果
(一)论文类
1、叶汝贤:辩证地历史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载《现代哲学》2008年第1期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经验,把这些经验归纳为“十个结合”,本文就其中的第七个结合即“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发表了笔者的看法。认为,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说明,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历史地、辨证地把两者结合起来,不能死守一个原则,而是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变化出发,适时调整两者关系。效率与公平的这种辩证的、历史的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要求。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高速、稳定的发展,就是这一宝贵经验发挥作用的有力证明。
2、叶汝贤: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深入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发的唯物史观 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2期
[摘要]:恩格斯把唯物史观定义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是有充分的文本根据的,这就是他和马克思共同创作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观点。但学术界对《形态》所阐发的唯物史观的解读,意见分歧甚大以至对立。本文力图从文本的解读出发,根据《形态》叙述的逻辑,再现其所阐发的唯物史观。
3、徐俊忠:十七大政治改革构想的主线 载《现代哲学》2008年第1期
[摘要]:“人民民主”是贯穿于党的十七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以及政治改革思想的主线。本文阐述了十七大报告立足于建设人民民主的要求,所提出的值得关注的构想: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理念;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民代表;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力;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4、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 载《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
[摘要]:百年来的国学论争,和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密切相关。近现代意义的国学,是本国文化,民族文化的代称,20年人们所热谈的国学,是传统文化的别称,包括古代和近现代,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国学论争的实质,是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学是中性概念,但国学研究和实践有价值取向。清末明初关于国学概念的争鸣,东西文化论战背后的国学价值观念的交锋,现代化问题论争中的国学观,中国文化出路论争中的国学观,近20年文化热和国学热中的国学理念,都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百年来的国学发展,其明显的思想轨迹和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与国学的双向互动。国学反映着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推动着国学,引领着国学。近年的国学热潮,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西方文明挑战的回应,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的表现。不能把国学当成医百病的灵药,更要反对用国学等同、取代当代新型文化建设的企图和做法。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下进行,并且在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简单否定、排斥国学,固然不妥,然而盲目推崇、迷信国学,也缺乏理性。
5、王晓升:以人为本的含义辨析 载《现代哲学》2008年第1期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个思想实际上就是要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可以说,“以人为本”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具体化。这个新的理解对于我们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下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十七大报告中对于“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性的说明。这个说明,对于我们准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澄清一些理论上的是非,具有重要意义。
6、王晓升:在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 ——评哈贝马斯的商议民主概念 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署名哲学系)
[摘要]:自由主义的民主是一个弱民主概念,而共和主义民主是一个强民主概念。哈贝马斯的商议民主结合了两者中的某些东西,走出一条中间道路。他接受了自由主义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区分,但是又像共和主义那样,划分出一个具有强民主意义的政治商谈公共领域。同时他还把民主理解为追求共同的善和利益的协调,把人民主权理解为交往权力,而不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权力或者议会中的权力。显示了他把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结合起来的理论构想。
7、刘森林:先验的自然性事实,抑或实践的社会性事实?
——劳动主体性的根基重建与性质追问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摘要]:主体之为主体,既然不再是由于意识的内在性,而是因为具有社会性特质的“劳动”,那劳动是一种自然性事实还是以文化象征或某种社会性为前提的活动?它作为主体性的新奠基是意味着自然性在先还是社会性在先?由此,为新主体性奠基的“劳动”,根本上首先是一种先验的、自然性事实,还是后天的、随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动的社会性事实?马克思的劳动主体性理论在根本上是一种先验的自然性理论还是非先验的社会性理论?本文力图阐明劳动的社会性之表现;第一,劳动者依赖于相互触发和相互承认;第二,劳动的实现受制于市场供求,第三,劳动还受到文化符号和象征逻辑的内在牵制和冲击。
8、刘森林:主体性视野内的现代辩证法 载《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9、徐长福:柏拉图相论与异质性问题 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
[摘要]:通过使用符号去指涉和述谓对象,是人类意识超越于动物意识的所在,但符号的使用蕴涵着不可避免的异质性,即符号种类的不可通约性。这种异质性在柏拉图的相论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柏拉图以为,感官之知是异质的,心灵可以将其统合起来,代表同类个别事物之共同本质的相则是心灵之知的最高对象。殊不知,诸相的发现不仅没有如期达致意识领域的统一,反而赞成了其间的新纷扰,即抽象符号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符号的异质性由此初现端倪。柏拉图相论所包含的异质性问题暗示着符号意识的限度。
10、徐长福:继续推进哲学观念的转变——读《边界意识与人的解放》载《天津社会科学》双月刊2008年第1期(署名哲学系)
[摘要]:贺来教授最近出版了一部新著,书名叫《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这是近年来学界在自觉推进哲学观念转变方面的一部力作。笔者认为该书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笔者对贺来教授的论证方式持保留意见;其次,也许跟作者在“文献类比”和“共识描述”上费力过多有关,一些支撑作者基本观点的概念和命题反而没有得到足够深度的考察,留下了不少缺陷;最后,笔者认为贺来教授的这本书是在高清海先生所开创的哲学观念转变这条民族工作者之路上所迈出的新的一步。
11、徐长福:拯救现象与拯救实践——异质性问题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 载《求是学刊》双月刊2008年第1期
[摘要]:一个具体事物同时拥有多个普通性质,并且,其中许多性质间彼此无关甚至相反,这就是异质性现象。“苏格拉底—柏拉图”较早遭遇到了这一现象,但却以同质性思路去化解,即通过普遍性概念之间的辩证关联而将各种差异和矛盾加以消除。这种哲学通过拯救现象来拯救实践,前者实现了哲学理论内部的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辩证法与实践论的统一,后者企图把哲学理想在政治实践中实现出来,由此防止留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12、徐长福:异质性的得而复失——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读解 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摘要]:在《巴曼尼德斯篇》中,柏拉图发现,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个具体事物可以同时既类似又不类似,既是一又是多,既是静的又是动的。也就是说,具体事物可以同时分有多个相,包括相反之相。一个具体事物同时拥有多个普遍性质,并且其中许多性质间彼此无关甚至相反,这就是典型的异质性现象。异质性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范型或一套同质的范型系统足以提供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完备规定,而要完备规定具体事物,范型或范型系统一定是复数,它们之间不可能最终化约为一。但柏拉图选择了另一条解决之道:放弃相之为同类事物范型的绝对性,转而通过相与相之间的指谓关系将诸相联结成“相的集体”,借以说明何以一个具体事物可以分有多个相。这样一来,相与相之间的异质性就被这套同质性的思维程序给消解掉了。
13、郑永廷: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 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2期
[摘要]: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在实践中,要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主题,研究和发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宝贵经验,研究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激励学生奋发有为;深入学习十七大关于教育的相关论述,为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服务。
另外,叶汝贤 王晓升撰写的论文《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主题》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4期,该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期。
(二)著作类
1、郑永廷教授撰写的著作《主导德育论》(25万字)由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2、郑永廷教授主编的《当代高校德育研究丛书》共五本(130万字)由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二、学术交流
1、2008年2月18日至22日,“十七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08年年会在肇庆学院开幕。会议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主办,广东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学院、肇庆市哲学学会承办。本所专职研究人员叶汝贤、徐俊忠、刘森林、徐长福、王晓升、谭群玉、林育川等出席了会议。会上,叶汝贤教授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顾问,结合社会现实进行了重点发言。他认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广东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抓住了一个重要问題,就是任何時候都应该解放思想。就解放思想来說,广东也存在不平衡状況,有的地方解放思想快一些,有的慢一些,这要看当地政府敢不敢闯。肇庆在解放思想时,首先是領导班子带头解放思想,带动下面的干部解放思想,从而带动群众进一步发展。肇庆的资源条件优越,旅游业独树一帜,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利用人的资源以及靠近广州、香港的地理资源,进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开阔视野,发扬优势,敢闯敢干,一定可以走出新的发展路子。
2、2008年2月22日,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编写工作会议在肇庆召开。本所叶汝贤教授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编写的首席专家,徐俊忠、王晓升教授作为该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会上先后进行了发言,他们精辟地阐述了本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题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并对第二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3、2008年2月21日,谭群玉副教授在广东青年哲学论坛哲学与思想解放为主题的会议上,作了关于新启蒙运动下的“新哲学”与自由主义的发言。
4、叶汝贤教授应湛江中海油公司的邀请,于3月28日,在湛江中海油公司对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作题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的学术报告,该报告反响强烈,认为:叶汝贤教授的学术报告,对于该公司中高层领导进一步理解十七大精神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5、3月28-29日,徐长福、旷三平两位教授参加在安徽师范大学举办第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3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顾与反思”学术会议,徐长福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马克思与康有为对中国社会进程的预见及其启示”的发言。
6、2008年2-3月郑永廷教授在广州共作了五场题为《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学术报告,此外,郑永廷教授还参加广东省委讲师团在广州、佛山、江门等地宣讲十七大精神。
三、科研项目管理
1、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教育部社科司下达的理论研究课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研究》,委托本所叶汝贤教授研究。
课题批准号为2008JYJWO43 经费数额为5万元。
2、本所谭群玉副教授申报的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岑春煊集》于2005年正式立项。2007年9月中旬,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五个部门联合发文,清组[2007]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清史纂修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各高等院校承担的清史纂修项,将纳入教育部系统进行管理。要求对于《清史》编纂项目,要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规格进行管理。
3、其他方面:本所王晓升教授参加由中宣部 教育部组织的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