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7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
一、基地掀起学习、宣传和研究十七大精神的热潮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本基地自觉担当学习、宣传和研究十七大精神的责任。主要工作包括:
(一)、举办“学习十七大精神 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场学术会议
为贯彻十七大精神,由本基地和教育学院社科系主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学术研讨会,2007年11月17日在广东省南海举行。近六十名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上,叶汝贤教授、郑永廷教授先后作了专题发言。十七大代表、校党委书记郑德涛出席会议并解读了十七大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萍重点进行了发言。
钟明华院长、徐俊忠所长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研讨会。与会者从社会正义、生态文明、文化发展、以人为本等角度对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做了深入探讨。
(二)、基地主编的杂志《现代哲学》开辟十七大研究专栏。
十七大一结束,杂志即组织两篇专题论文,并撤下已编发的稿子,腾出篇幅,保证有关十七大稿件及时发表。本期发表了国家文化部党组书记于幼军同志的《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和本校教师张彦的《十七大精神对德育的关照:德育的和谐》两篇文章,配合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和宣传。正在编发的2008年第1期,还将刊发一批研究十七大的笔谈。
(三)发表研究论文
(1)《现代哲学》2007年第6期发表“广东哲学界学习十七大精神座谈会纪要”。
其中介绍了本所叶汝贤教授的学术观点。他认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成果。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无疑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依靠谁来发展和为了谁而发展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新的理论成果,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徐俊忠:“人民民主——理解十七大政治改革新构想的主线” 载《南方日报》理论版2007年12月6日。
文章篇幅5000多字。作者认为,作为一个政治范畴,“民主”的含义随着从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的变化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人民民主”概念的重要依据。“人民民主”是一个具有浓重中国特色的概念,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中国共产党所致力建设的应该是为人民所共有、共用和共享的民主,而不能成为少数人所私有,甚至是少数人压迫人民的工具。十七大报告对未来中国进行人民民主建设做出了科学而积极的规划。这较之以往历次党代会,其特别之处在于:⑴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理念”的要求。⑵提出“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民代表”的建议。⑶论述“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力”的方略。⑷提出公权力配置的新思路。⑸更加强调人民民主与党的领导的一致性。
(3)徐俊忠: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载《中山大学报》综合新闻版2007年11月28日。
该文紧扣中共十七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根本性的观点,论述了人民民主概念的内涵、历史以及十七大对人民民主概念的提升,重申了十七大报告对未来中国进行人民民主建设所作出的科学而积极的规划并具体论述了该规划较之以往的特别之处。
(4)李宗桂:“提升软实力 重在文化民生” 载《人民论坛》 2007年11月2日
作者认为,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文化民生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广大群众的精神生命的安顿问题,亦即安身立命之道的解决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倡导的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呈现的基本内容,亦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毫无疑问是文化民生精神生命所在,是当今社会的精神支柱。需要注意的是,要对不同层次的人有所区分,既要坚持文化的先进性,也要重视文化的普及性。
(5)李宗桂:“弘扬中华文化 构建精神家园” 载《南方日报》理论版2007年10月30日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十七大报告中这个重要论述,是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思路。作者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我们应当自觉地保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还应当站在改革创新的时代高度,用新的时代精神审视中华文化,更新中华文化,进而发展中华文化。
(四)、宣讲党的十七大精神
(1)2007年12月6日,徐俊忠所长在《岭南大讲坛》上作“人民民主:理解十七大政治改革新构想的主线”的报告。该论坛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主办。
(2)12月10日,徐俊忠所长应邀在湖南师范大学“麓山论坛”作了“民主——一个仍需言说的范畴”主题报告。从“作为政治理念的民主”,“作为制度规则的民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之思”三个方面言说何谓民主。徐俊忠教授从古希腊民主谈到现代社会中西方国家的民主,提出民主是在政治领域开放竞争的一种要求和制度,核心是竞争。并探讨了西方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精英政治和金钱政治,强调实施过程中的民主、平等。其观点对当代中国民主建设和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意义,也为同学们开阔了关注民主的新视野。同时他还教育广大同学要做到心中有人民,对社会有所担待,在实践中促进民主的真正落实。
(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李萍教授、郑永廷教授作为广东省委十七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奔赴广州地区高校及珠三角地区企事业单位宣讲十七大精神,共计10场次。
二、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21篇 译文3篇 国外发表论文3篇
- 叶汝贤: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主题 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4期
- 叶汝贤:为教育公平辩护 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5期
- 郑永廷:论道德资源的缺失与发展 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 郑永廷: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 载《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 李宗桂: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 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 刘森林:从浪漫派的“存在先于意识”到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载《哲学动态》2007年第9期
- 李尚德教授的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备受俄罗斯同行的关注。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格奥尔盖耶夫在俄罗斯《哲学问题》(2007年第5期,纪念《哲学问题》创刊60周年专辑)上撰文,对我所李尚德教授的专著《2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进行了专门的评述。
- 徐长福:自然直观与符号指谓 载《哲学动态》2007年第7期
- 徐长福:劳动的全球化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 徐长福:On the Globalization of Labour----An Argument From a Marxism and Politics,载《STUDIES IN MARXISM》 (ISSN:1358-6823)第11卷(2007年)。
- 徐长福:Love:Partial or Equ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fucian,Mohist and Christian Love 载《Rethinking Marx—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 XXVI》
- 王晓升:形而上学命题的困境和马克思在形而上学领域中的革命 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 王晓升:法律和道德的差别与联系——对哈贝马斯商谈论中道德概念的批判 载《岭南学刊》2007年第4期
- 王晓升:重新理解权利——哈贝马斯对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程序主义的权利概念分析 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 王晓升:政治权力与交往权力——哈贝马斯对于民主国家中的权力结构的思考 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 王晓升:文化:意识形态抑或商品? 载《哲学动态》2007年第11期
- 谭群玉:转型时期武力派与国会政派的政治较量 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 谭群玉:“马克思主义:中国与西方的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由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8月出版发行。该报告是由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国家创新基地(985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编录的。
- 谭群玉:马克思的科技理路——论资本主义的科技发展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下的生产及消费的抱负(译文) 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6期
- 林育川:杰克·格雷:毛泽东与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译文) 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4期
- 林育川: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方案:马克思主义的还是民粹主义的?——从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分歧看 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6期
补漏:
- 林育川:道德和革命:英国新左派中的伦理论争 (译文)《现代哲学》2007年第1期
(二)出版专著:1部
《中华民族精神概论》 李宗桂等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7年3月
本书力图站在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线上,以思想文化为核心,以制度文化为观照,以物质文化为背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总结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探讨当代文化建设的精神方向,为建设具有持久活力、蓬勃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奉献学术理论成果。本书围绕“中华民族精神建设”这个主题,选择了中华民族精神这个专题进行研究,从学理的角度对所论主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术阐释。
三、基地重大招标项目获准立项
教育部2007年基地两个重大招标项目通过评审顺利立项:
1、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与规律研究 2、马克思的宗教观与人文关怀
四、基地重要情况汇报
1、根据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教高厅函[2007]53号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第二批五种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首席专家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名单的通知》,本所叶汝贤教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编写的首席专家,本所徐俊忠、王晓升教授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
2、徐俊忠所长于11月10日,参加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全省媒体理论工作联席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近期十七大精神的理论宣传情况,并对下一步十七大理论工作做出部署。
3、2007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第二批重点编写教材启动工作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本所叶汝贤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徐俊忠、王晓升教授作为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赴京参会。
五、学术交流
1、本所专职研究人员刘森林教授以合作研究的方式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为知名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期一年,从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
2、2007年10月17日,德国卡塞尔大学施密德·科瓦契克教授在文科楼8楼马哲所会议室作了以“黑格尔与历史辩证法——辩证法概念辨析”为主题的学术报告。
3、2007年10月10日至13日, 徐长福教授参加在苏州大学举办的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该次论坛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徐长福教授提交会议的论文题目为:“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范式的危机刍议”,并在大会上宣读,受到普遍好评。
4、2007年10月21日至24日,王晓升教授参加由南京大学举办的“欧洲思想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了“政治正义与道德正义”的大会发言。
5、2007年10月25日,叶汝贤、徐俊忠、王晓升三位教授参加由广东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和广东哲学学会在省社科联召开的“广东哲学界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座谈会”。
6、2007年11月9日至11日,徐长福教授参加了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的“第四届马克思哲学创新论坛”,在会上作了《拯救现象与拯救实践——异质性问题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大会发言,该文已收录会议论文集。
7、2007年11月15日至17日,刘森林教授参加在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举办的“阿多诺论坛”。
8、2007年11月28日至29日,刘森林教授参加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举办的“社会冲突的个人化”学术会议。
9、2007年12月2日,徐长福教授参加“吉登斯与现代社会理论学术研讨会”,作了题为“论劳动的全球化”的发言,吉登斯给予了点评。吉登斯是60年来首位莅临广东的跨学科学术思想大师,他建立的“结构化理论”在全球学术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所专职研究人员与国际一流思想大师展开高端对话,提升了本研究所在学界的声望。
六、其他方面报告:
1、2007年10月14日至15日,叶汝贤教授参加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项目立项评审会议。
2、李宗桂教授主持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鉴定为优秀
根据广东省社科规划办主页公布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项信息(2006年5月)”,我校李宗桂教授主持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02B67)通过广东省社科规划办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等级为优秀。
4、2007年12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四版高校与科研院所上,会议新闻刊发中山大学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