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7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科研成果

1、王晓升:用交往权力制衡社会权力――重评哈贝马斯的商议民主理论,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王晓升:法律和和道德的差别与联系――对哈贝马斯商谈论中道德概念的批判,载《岭南学刊》2007年第4期

3、王晓升:马克思主义在法国――托尼–昂得莱尼教授在中山大学的演讲(译文),载《世界哲学》2007年第5期。

4、王晓升:重新理解权利――哈贝马斯对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程序主义的权利概念分析,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5、徐长福:何谓实践哲学,载《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4期。

6、徐长福:论自然直观的异质性与哲学中立化――异质性理论的预备性探讨,载《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

7、叶汝贤: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主题 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4期

8、叶汝贤:为教育公平辩护 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5期

9、郑永廷:论道德资源的缺失与发展 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10、郑永廷: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 载《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11、徐长福:劳动的全球化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2、徐长福:On the Globalization of Labour----An Argument From a Marxism and Politics,载《STUDIES IN MARXISM》 (ISSN:1358-6823)第11卷

13、谭群玉:转型时期武力派与国会政派的政治较量 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4、谭群玉:马克思的科技理路――论资本主义的科技发展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下的生产及消费的抱负(译文) 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6期

 

二、人才培养

2007年6月初,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方向有6名博士生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分别是王颖、陈开华、伍庆、陈杨、沈卫红、肖扬东同学;14名硕士生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三、学术交流

1、2007年4月3日,我所徐俊忠、刘森林两位教授参加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届广松涉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会”。

2、2007年4月,谭群玉参加在广西南宁由中国民盟广西区委、广西社科院、广西社科联共同举办的“陆荣廷与桂系”学术研讨会。

3、2007年5月13日,本所三位研究人员徐俊忠、刘森林、谭群玉参加了由山西大学主办的“特区模式开启山西崛起金锁”的学术研讨会。

4、马克思论坛第三十二期

2007年4月12日,本期邀请的是黑龙江大学张奎良教授,他就“辩证法的实践基础及当代走向”论题做了专题报告。

5、马克思论坛第三十三期

2007年4月23日―24日,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哲学系Rodney G. Peffer教授,在本所做了题为“激进罗尔斯主义、社会经济体系和全球正义”的学术报告。

6、马克思论坛第三十四期

2007年6月5日,以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哲学问题》主编列克托尔斯基为团长的俄罗斯科学院哲学五人代表团,对本所进行了学术交流访问,并举行了一场报告会。李尚德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会。

7、马克思论坛第三十五期

2007年6月15日,论坛邀请的是《求是》杂志社李文阁,《哲学研究》编辑部鉴传今,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孙伟平三位主讲专家,本期讨论的论题是“哲学如何面对现实生活”。

 

四、其他

1、2007年4月,我所叶汝贤教授荣获“中山大学第二届校级名师”称号。

2、我所徐长福教授入选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 [2007]4号),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23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