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6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科研成果

论文类

  1. 旷三平:《作为人的生存本性的形而上学—兼作对马克思哲学的一个辩护》 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2、刘卓红:《发展:在事实与价值之间—近代以来发展哲学的演变逻辑》  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3、李明华:《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心理》  载《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

4、谭群玉:《当代世界中的宗教与政治》(译文)载《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

5、谭群玉:《中国与西方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译文) 载《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

6、谭群玉:《新哲学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载《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

著作类

叶汝贤主编: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十卷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一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卷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卷 当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第四卷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

第五卷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研究

第六卷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

第七卷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

第八卷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阐释

第九卷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现代解读

第十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问题

 

二、获奖

  1. 叶汝贤教授荣获2006年度中山大学杰出教师桐山奖。
  2. 郑永廷、李萍、钟明华、王仕民撰写的《粤港澳台高校德育比较研究》,荣获2006年9月由教育部颁发的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科研项目

  1. 王晓升教授投标的招标课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通过,正式批准为2006年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
  2. 徐长福教授投标的招标课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西方自由思想传统”,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通过,正式批准为2006年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
  3. 郑永廷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教育类)国家一般课题“高校德育发展研究”,于2006年10月结题。

 

四、学术交流

1、2006年10月25-26日,徐长福教授参加复旦大学哲学系系庆及“第二届两岸四地中青年哲学家论坛”,在会上作了“先验的自由与经验的自由”大会发言。

2、2006年11月16-17日,刘森林教授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从两个命题看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的关系”的大会发言。

3、2006年12月16日,刘森林教授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机制”会议上,作了“两种反讽之间的张力:简论反形而上学的限度”的发言。

4、2006年11月16-17日,徐长福教授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体制外的思想空间”的大会发言。

5、2006年12月16日,徐长福教授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机制”会议上,作了“唯物史观的道德代价” 的发言。

 

五、人才培养

2006年12月6日,举行马哲专业方向博士生答辩会,龙霞同学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六、马克思论坛

(1)马克思论坛第27期综述

2006年11月30日,马克思论坛第27期在中山大学梁球琚第一会议室举行。论坛由徐俊忠所长主持。俄罗斯哲学家舍夫琴科为我所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做了题为“苏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报告。舍夫琴科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传播及其巨大的理论作用;讲述了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批判了世界及俄罗斯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最后,舍夫琴科教授告诉我们,现在俄罗斯人民痛定思痛,开始怀念苏联时期,怀念列宁、斯大林,怀念社会主义。

在报告之前,舍夫琴科教授向我所李尚德教授赠送了新出版的俄文版《斯大林全集》第17、18卷,录有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图书五卷及150首优秀苏联歌曲光碟,还有一些关于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图书。

报告会后,双方讨论并原则上同意今后要加强双方的学术交流,轮流在中俄两国召开必要的学术会议。

(2)马克思论坛第28期综述

2006年12月20日,本所主办的第28期马克思论坛在本所会议室举行。此次论坛邀请了南开大学哲学系王南湜教授作了关于“历史规律与人的自由”的主题报告。

历史规律和人的自由关系问题是一个异常复杂又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王教授首先对西方哲学史和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并对这些方案的理论失误进行了分析。以此对该问题呈现的种种矛盾进行揭示,并认为这种矛盾的根源是人们没有将历史规律所属的理论世界和自由所属的实践世界区分开来。所以“历史规律与人的自由”严格来说是个虚假问题。

所以问题的实质和解决的途径是:如果我们承认理论世界根源于实践世界又与之有根本的不同,那么,我们只能在理论世界中合理地谈论历史规律问题,而不能合理地谈论人的自由问题;在实践世界我们可以合理地谈论人的自由问题,但不能合理地谈论历史规律问题,而只能合理地谈论历史趋势问题,以及历史趋势与人的自由的关系问题。而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合理地谈论历史规律与人的自由的关系问题,因为它们分属不同的世界。

主题报告后,师生们对王南湜教授富有创见性的报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交流,整个会场气氛热烈浓厚。最后,徐长福教授对本次论坛的成效和意义进行了精彩的总结。

(3)马克思论坛第29期综述

2006年12月21日,中山大学马哲所主办的第29期马克思论坛,在本所会议室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龙霞在本次论坛上做主题报告,题目为:基于“实践”的奠基性困境——一种反身性实践的可能方案。

龙霞博士的报告从分析何为知识论意义上的奠基问题入手,特别强调了知识奠基问题的讨论,对于解决人们在实践行为和秩序建构领域中如何切实地落实责任上所具有的关键意义;并以海德格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为范例,讨论了在现当代哲学发生语言学、存在论和实践论转向之后,知识论意义上的奠基问题陷入了何种困境。报告继而提出以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为知识奠基根基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分析了其中可能会遭遇到的三重困境:知识的客观主义进路误区;知识的奠基诉求非法化的困境;“实践”本身被理论反奠基的危险。报告直面这些困境而提出了一种“反身性实践”的可能方案,分析了三种不同的奠基模式:以康德和胡塞尔为代表的具有“意识的内在性”特性的奠基模式;以哈贝马斯为代表、沿袭“语言游戏”平台而进行普遍语用规则分析的奠基模式;以及由龙霞博士所提出的依据实践所具有的前反思、前概念和前述谓特质而制定出来的实践的反身性奠基模式。报告最终在由这三种奠基模式所对应的康德的先验主体思想、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思想和“反身性实践”思想的横向比较中,剖示了“反身性实践”在公共话语系统的普遍有效性判断上、作为一种知识奠基基础所具有的强烈优势。

随后,刘森林教授、徐长福教授及在座学生进行了踊跃争论:其一,如何可能从具有多元、碎片化性质的实践当中开出一种普遍的规范性原则?其二,实践自身何来一种“反身性”的动力,倘若不解决机制问题,反身性实践方案的可靠性何来?它的自身立足点是否大打折扣?其三,一种纯形式的奠基原则在现代社会情境下还能起多大作用?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方案已经备受质疑的情况下,反身性实践方案加剧了这种形式性,它如何可能承担起现代规范系统的话语中心任务?

本次论坛充分体现出了以学术为取向、直面现实关怀、开放包容和平等参与的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的一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