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6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一、科研成果
1、叶汝贤:中国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走向 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5期(原文发表在《现代哲学》2006年第4期)
2、旷三平:历史唯物主义“重建”之思 载《哲学动态》2006年第8期
3、徐长福:先验的自由与经验的自由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4、徐长福: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理论特质 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4期
5、徐长福:拯救实践:元实践学探赜 载《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二、主办学术会议
1、“马克思主义:中国与西方的视角”国际学术会议
2006年7月14-15日,由中国广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弗林德斯大学哲学系合作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与西方的视角”国际研讨会,在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有来自中、英、澳三个国家九所大学、一所杂志(中国《求是》杂志)的20位学者,中山大学副校长李萍和弗林德斯大学副校长安妮•艾德瓦茨(Anne Edwards)出席了会议,并分别致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叶汝贤教授、英国肯特大学哲学系森•塞尔斯(Sean Sayers)教授作大会基调发言,中西方学者分别报告了自己论文的内容,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本次会议被视为“第一次”由中国的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主办的国际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它为未来中外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学术交流与对话,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范例。
本次会议交流的内容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评估及其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西方现实关系问题研究。
在本次中西方学者的思想直接碰撞中,尽管存在一些分歧,然仍有许多共通之处。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多元的,但马克思作为一个杰出思想家的显著贡献,是中西方学者的共识。本次交流的最大收获,是促进了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彼此了解。这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学者首次在域外举行的国际会议上,直接推介本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成果。西方学者对中国该类问题研究的饶有兴趣,证实了民族特色的学术生命力。同时,中国学者在向西方学者的学习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要在纯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前沿,与西方学者平等对话、深入交流,还有不小的努力空间。本次交流已开了个好头,会议的主办方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在校方支持下,决定将类似的国际交流活动制度化,以使中外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交流与对话,能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和地域伸展。
2、“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2006年10月15日上午,由本所主办的“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梁銶琚堂第一会议室召开。广东省教育厅李小鲁副厅长、中山大学副校长梁庆寅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研究杂志社、中央编译局等全国著名科研院所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与马哲所的教师、学生代表共80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徐俊忠所长主持。
在上午的研讨会中,中山大学副校长梁庆寅教授代表学校表达了马哲所召开“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的祝贺,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智力支持以及对创建中国风格与学派的学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复旦大学冯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麾研究员、哲学研究杂志社鉴传今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郑一明教授、中央编译局鲁克俭研究员、北京大学杨学功副教授、中山大学叶汝贤教授、浙江大学郁建兴教授、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苏州大学杨思基教授等中青年学者先后就“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议题,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阐述了各自的学术见地,展现了目前中国马哲界在这一学术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下午的研讨会中,参会人员围绕“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讨论会上下午分别由马哲所所长徐俊忠教授、副所长刘森林教授主持。
与会人员主要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其一是面向中国现实的唯物史观研究,即唯物史观研究如何更好地面向中国现代化的现实本身来确立自己的问题;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西方的经济学和社会思想来更好地把握中国时局;如何合理科学地把握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既关注中国现实,又保持高度的学术水准;如何本着马克思的本意关注中国现实,像马克思那样关注社会现实,在关注现实时充分保留学者个人独立的思考空间等等。
会议讨论的第二方面的问题是唯物史观研究的意义、路径与新视野。除了关注中国现实外,学者们谈到,要深入总结吸收国外同行对唯物史观研究的众多成果,思考新的时代唯物史观研究的新课题。与会学者强调注重文本的研究方法。有必要对大量新旧文本作出符合时代水准的研究。同时,有的学者还主张针对唯物史观的特点淡化学科边界、深化学术分工;有的学者强调唯物史观的研究应该从注重宏大的社会革命转入微观的生活;还有的学者强调从近代浪漫主义与启蒙思想的结合中重新理解唯物史观,而不能仅仅从启蒙思想的角度看待唯物史观。还有学者谈到从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的角度重新认识历史唯物主义。与会学者和同学围绕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三、重大招标课题的社会影响
由郑永廷等所著的《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承担的重大研究项目“人的哲学与人的现代化”的最终成果,经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组织专家鉴定为优秀成果,该书一经面向社会发行,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现代化实践和现代化理论研究都发端于西方。如何在借鉴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同时,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与创新,该书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首先,该书构建了颇具特点的理论框架和研究体系。整本专著围绕人的现代化这个中心,从历史与现实、借鉴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等多视角、多层面的结合上,展示了著作的全面性与系统性。
其次,作者运用唯物辩证法,结合我国社会实际与人的发展实际,提出了我国人的现代化的基本矛盾,即人的现代化发展需求、社会发展现代化要求与人的现代化实际水平的矛盾。
再次,该书梳理并评析了发达国家人的现代化理论,概括了其理论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学习、借鉴的意见与方式。该书在分析西方国家现代化理论局限的同时,也肯定了其中的有益内容,尤其是对现代化的解析、现代化的方法,不能一概否定,而是既有借鉴,更要发展,既要学习,更要超越。这样,作者站在一个面向世界的高度,以对外开放的视野,赋予专著丰富的文化含量。
四、工作会议报告
2006年9月17日,本所召开了全所人员会议,徐俊忠所长主持。徐所长首先就基地评估后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然后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科研显示度及凝炼学科方向广泛征询各位专家的意见,为起草基地“十一五”发展规划作准备。参会人员畅所欲言,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讨论。
(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思考更好地、内在地结合起来,确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防止盲目跟随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逻辑走,确保研究机构对正在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有一定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
(2)如何建立起本所的学科特色。与兄弟院校的同类学科相比,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研究特色如何定位,未来的研究方向如何更好地确定。
(3)加强对外交流。会议把强化对外交流当作是讨论重点之一。大家认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近年来都致力于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的大背景下,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在未来数年内应该把加强对外交流当作工作中心之一。把与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合作举办的首届“马克思主义:中国与西方的视角”作当一个品牌继续做下去,是这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从总结成败得失的角度来看,继续加强对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继续拓展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的传统联系,在合作举办会议,互派学者和研究生方面深化合作,也是一大内容。
(4)如何营造和谐、自由的学术氛围,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和现有人力资源的整合。如何在尊重研究人员研究特长的前提下更好地凝练学科发展的方向,在充分确保自由的研究氛围的前提下形成本所较为集中的研究特色,并在必要时进行各研究方向之间的合理调整和重新组合,某些方向进行人才引进工作,也是会议讨论的问题之一。
会议还对网站建设和资料室建设作了规划,力求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使网站成为国内知名并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专业网站。
会上重新确定了本所下属三个研究室的名称,分别为: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室、实践哲学研究室、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研究室。
这次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于今后本所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基地起草 “十一五”发展规划,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其它情况汇报
由叶汝贤教授指导的张异宾同志的博士论文《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荣获2005年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