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6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科研成果

论文类

1、刘森林:内向性主体的三个矛盾维度 载《天津社会科学》 2006年 第2期

2、郁建兴:近20年来法国地方治理体系变革与新治理结构 载《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3、王晓升: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的四个规定 载《福建论坛》2006年 第2期

4、方克立:甲申之年的文化反思  载《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5、旷三平:如何看待和理解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  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6期(论点摘编)

6、李尚德:《哲学的魅力》载《现代哲学》2006年第1期

7、林育川:《毛泽东的遗产》(译文)载《现代哲学》2006年第1期

 

专著类

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2006年4月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工作会议报告

2006年1月17日至18日,叶汝贤所长主持召开了本所马哲学科点的研究生工作会议。本学科点的八位博导、两位硕导和近年来加盟到本所工作的博士参加了会议。参会人员畅所欲言,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目标的定位;第二,专业范围的界定;第三,学生的培养与指导教师的关系; 第四,如何看待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等问题,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叶所长作总结发言。叶汝贤教授认为,这次会议取得了共识,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是很好的促进,宏观和具体问题上都有很好的见解。目前中央下大力气抓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人员责无旁贷,本学科点的科研、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工作需要大家来关心,我们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纳入到实际工作的轨道上来。

 

三、学术交流

3月20日至23日,叶汝贤教授在武汉大学参加“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作了“罗莎•卢森堡在当代的意义”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叶汝贤教授发言稿收入到研讨大会《论文汇编》中。

 

四、学术活动报告

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24期

2006年3月17日下午,本所会议室举行。广州市社科联主席李明华教授应邀为本次论坛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机制”的学术报告。李教授首先分别从“创新”、“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三个层面导出本次报告主题。“自主创新”是今年中国两会的亮点,李教授认为,理论创新包含理论突破和理论变革两层含义,理论创新机制具体涉及理论创新的性质、动力、背景、主体能力、环境条件、模式、各要素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等方面。接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作了简要的回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自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原生态”之后,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列宁的国家理论、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典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分别从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创新与发展。李教授提出 “理论创新何以可能”的问题,并结合熊彼特“创新理论”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作了阐解。报告的第二部分内容是“理论的‘确定性’与‘深刻性’”。李教授认为,理论的“确定性”与“深刻性”是一对矛盾,任何理论都追求确定性、稳定性,但滞后于实践又表明了其保守性,而理论越深入本质,越具有深刻性,就越具有猜想性,越不具有确定性。然后,李教授结合拉卡托斯科学体系的“硬核”与“保护带”理论、社会心理、库恩损失、经济学“路径依赖”等理论,对理论创新的困难问题做了详尽的解释。最后,李教授就如何建立理论创新机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李教授看来,理论创新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投入机制、动力机制、转化提升机制、纠错机制、民主争鸣机制、思想免责机制、学习借鉴机制、反腐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在提问环节,李教授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研究自由度、创新机制外的理论创新等问题与师生交流了看法,大家认为,这是一次体现论坛主旨、开阔学术眼界的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