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5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一、获奖
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我所专职研究人员取得喜人成绩。
著 作 类:一等奖
郑永廷: 《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论 文 类:一等奖
1、叶汝贤: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3期。
2、徐俊忠:“人权理想国”的解构—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对“人权宣言”的批判 载《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
著 作 类:二等奖
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论 文 类:二等奖
李宗桂: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 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
著 作 类:三等奖
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二、学术交流
1、2005年7月25日至29日,徐长福在吉林大学(长春)召开的中国马克思论坛第五届会议上,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从建构性理想到调节性理想”的大会发言。
2、2005年8月初,刘森林在四川峨眉山,参加了由中国马哲史学会、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5年会,作了“透析唯物史观中的发展主义”的大会发言。
三、科研成果
1、章海山:《经济伦理及其范畴研究》(学术专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专著摘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研究经济伦理及其范畴的一些主要问题,在当前我国经济伦理研究中有一定的前沿性。
2、李尚德:哲学的魅力-—记第四次全俄哲学大会 载《现代哲学》2005年第3期。
3、常晋芳:网络的文化与文化的网络 载《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4期。
4、谭群玉:政治转型中的实力竞争 载《看清世界与正视中国》(“孙中山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5、林育川:建国后毛泽东保障人民言论自由的实践述评 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5期。
四、学术活动报告
1、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9期
2005年9月23日在本所会议室举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叶汝贤教授主讲。首先,叶汝贤教授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边缘化”的论点,叶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并没有被边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共中央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马哲的研究之所以受到部分人的质疑,客观上,一是因为国际上的苏东剧变引起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强烈怀疑,二是因为国内的“大跃进”、“反右”和“文革”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声誉严重受损;主观上,要归结为部分研究者自我放逐,不能解释现实,不能接受现实和理论的挑战。其次,叶教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问题。叶汝贤教授对“学术性”这个概念作了分析,主张用“学理性研究”这个提法。第三,叶汝贤教授阐述了关于马哲研究的创新问题。创新中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熟悉文本,通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哲学著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二是不要迷信学术权威;三是要明白创新的源和流;四是要提倡争鸣的局面。报告中,叶汝贤教授还深情回顾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艰难成长历程,在座师生深受鼓舞和启发。
主题发言后,师生们就马哲研究中的热点及前沿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这是一次开阔学术视野和体现论坛主旨的讲座,深受师生的好评。
2、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20期
10月5日上午在马哲所会议室举行。主讲人是来自北京重要学术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赵剑英和孙麾、《哲学研究》编辑部的鉴传今、《哲学动态》编辑部的贾红莲以及《求是》杂志社的李文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写作”主题,主讲嘉宾在会上作了精彩的发言。
赵剑英概括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四种路向:1、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深度解读;2、对马克思恩格斯未预见到或未具体阐述的问题做出新的阐述;3、中西马克思主义的对话;4、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哲学基础问题。孙麾首先反思了当前学术自主性欠缺的现象,提出继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主张学术研究要“澄清前提、确立边界”,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生成的,并把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概括为三种话语:知识话语、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鉴传今就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些现象做了批评,揭示了在研究中过于追求学术化、创新性的现象,以及中西马对话和问题研究中可能陷入的误区。贾红莲对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做了一些回顾和分析。李文阁认为学术性和现实性的矛盾问题是一个伪问题,最后简要地介绍了北京“青年哲学论坛”的情况。在会上,大多数发言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应该更多的关注现实问题。
主题发言后,与会的师生就主题相关的内容与发言人进行了交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气氛,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3、“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法国”学术报告会
2005年9月25日,在本所会议室举行,叶汝贤教授主持。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政治科学系的托尼·安德烈阿尼教授主讲。托尼教授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历史作了一个简要的梳理,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影响,高潮起伏,跌宕不已。接着他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当代状况,当代法国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流派,但无统一方向,法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最突出的领域是经济、政治科学等领域,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杂志的出版和发行都较为少见。托尼教授的报告第三部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法国工会和共产党的关系问题。西家协会、进攻协会、劳工联盟与共产党均有或者曾经有过关联。最后,托尼教授还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法国的低迷状况作了简要的分析。
4、“社会主义与经济民主”学术报告会
2005年9月26日,“社会主义与经济民主”学术报告会在本所会议室举行。报告会由刘森林教授主持。托尼·安德烈阿尼教授对他最近出版的专著——《未来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作了介绍,该专著主要分为“经济民主的领域”、“资本主义与民主相矛盾”、“路线的转变”、“计划与经济政策” 、“市场的社会化” 、“政治机构”几个部分。最后,托尼教授作了总结:经济民主是一个新社会主义计划的核心,它重新树立国家的良好形象,并把主权重新还给人民,把对企业的责任、对自己行动的权力归还给了劳动者,同时给他们提供行动的手段。托尼教授认为,经济民主将为政治民主营生沃土,并将深刻影响到政治民主的国家机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