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5年第二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科研成果

论文:

1、李尚德:俄罗斯哲学研究之管见 载《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

2、旷三平: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的本体转换 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

3、刘森林:透视唯物史观中的发展主义  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4、刘森林: 恩格斯与辩证法:误解的澄清  载《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 1 期。

5、刘森林:马克思主体观的反思 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6、徐长福: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 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4期。

7、徐长福:希腊哲学思维的制作图式——西方实践哲学源头初探 载《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2期。

8、徐长福: 重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载《教学与研究》 2005年第 5期。

9、徐长福: 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与马克思实践概念 载《两岸四地中青年哲学家学术论坛论文专辑》澳门人文科学学会出版 2004年(有正式出版的版号)。

10、郁建兴: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现时代 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11、王晓升:马克思思想中的意识形态批判和科学批判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2、王晓升:理性的主观化及其后果 载《福建论坛》2005年第4期。

13、李宗桂: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载《人民日报》2005.2.4第15版。

14、李宗桂:荀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载《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15、李宗桂:培育现代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载《羊城晚报》2005.2.24B6版。

16、李宗桂: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载《南方日报》2005.3.2A07版。

 

著作

李尚德:《守望人生的耕耘》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发行。

郑永廷教授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丛书6本,分别是

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

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

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概论;

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

以上五本丛书由人民出版社在2005年5月出版。

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发行。

 

二、科研项目立项

1、叶汝贤所长申报的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研究”已获准立项,项目类别为重点项目。

2、叶汝贤所长申报的“唯物史观的新形态研究”招标课题,经组织专家评审通过,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度重大研究项目。

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通知,广东省邓研中心承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提纲设计和论证》重大课题,由叶汝贤教授承担,并任课题负责人。

4、刘森林教授申报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 招标课题,经组织专家评审通过,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度重大研究项目。

5、徐长福教授申报的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实践思想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关系”已获准立项。

 

三、重大项目结项报送

  1. 叶汝贤所长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度重大研究项目“唯物史观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理论研究”,已报送教育部结项。
  2. 郑永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2002年度重大研究项目“人的哲学与人的现代化”,已报送教育部结项。

 

四、学术交流

  1. 徐长福教授应台湾辅仁大学士林哲学研究中心之邀,于2005年3月14日至5月6日参加了该中心举办的第二届“士林哲学讲习会”,之后参加了该校哲学系主办的海峡两岸哲学与文化研讨会。在此期间,应邀访问了台湾大学哲学系,参加了该系主办的有关楚简与中国文化的国际研讨会,并参与了讨论;应邀还访问了华梵大学哲学系、东吴大学哲学系。访问期间,徐长福教授为本所主编的《现代哲学》杂志约稿,与台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促进了本所对台交流的合作意向。
  2. 李尚德教授应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的邀请,于2005年5月24日至28日出席了“第四次全俄哲学大会”。李尚德教授提交了“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论文,受到大会的特别重视,被编入大会文集中。该文集是当代多元化俄罗斯哲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大会开幕式上,会议主席宣读了普京总统和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发来的贺信。
  3. 郑永廷教授于6月20日,参加由中山大学社科处组织召开的“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会议,作了题为“执政成本与执政效益”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4. 郑永廷教授于6月27日,在中山大学参加了“社会转型期学校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学术研讨会,作了题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发展课题”的发言。

 

五、人才培养

①6月初,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方向11名硕士生,顺利通过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②6月初,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方向6名博士生,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六、学术活动报告

1、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7

2005年5月26日在本所会议室举行。由华南师范大学王宏维教授作“大众文化与伯明翰学派”的主题报告。

大众文化,又称平民文化、流行文化、通俗文化,最早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与工业化、城市化及消费社会形成直接关联,传媒的普及正在深刻影响社会的日常生活,这成为大众价值观构建的主要资源。大众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形式多样,因而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

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观点对峙的是伯明翰学派。该学派认为文化不是少数精英分子的专利,而是现代社会每个成员拥有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谈判”和“抗争”的场所

,是一种政治参与状态。

王教授认为,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打破了英国精英文化的传统,要求文化回归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吸收了马克思、葛兰西的观点,使“文化霸权”成为现代文化研究的“枢纽”性概念,从而在文化研究中,开辟了社会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方法,同时启迪人们去思索文化与“文化霸权”、文化(产业、产品)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以及大众文化作为社会革命的力量等重要问题。

    刘森林、王晓升和郁建兴三位教授分别对报告做了精彩点评,焦点集中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权与文化权的研究以及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等问题上。现场气氛热烈,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

 

2、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8

2005年6月9日在本所会议室举行,徐俊忠教授主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研究员做了“执政新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脉络素描”的主题报告。

报告涉及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新理念的内涵、意义、内在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脉络和特征等内容。新理念包括四个基本点:一是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即中国工人阶级与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和群众基础。二是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两大根本建设,执政能力提法较过去是一进步,但需有先进制度作保障;三是科学发展观,说明中共执政已注意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人与群体的特殊与普遍需要;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标志着对社会建设理论重视程度加强。四点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它们不仅是对建设怎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而且是对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从书本中推论,而是从具体问题出发;不是以体系,而是以规律作为发展的内在逻辑。

徐俊忠教授、谭群玉副教授分别对报告作了点评。前者认为报告富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气息,不仅凸显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的优势,而且传递了做实文献基础的学风,提供了理解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资源和视角。后者充分肯定了报告的研究路径,认为对进一步发掘中国固有思想资源,深入探究已知论题间的内在联系,大有裨益。

最后,李捷研究员就中国和谐社会和民主政治建设,当代问题的学术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一些热点问题,与师生们深入交换了看法,使与会者很受启发。

 

其他有关情况报告

1、广东省开始编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叶汝贤教授任哲学学科组组长。

2、郑永廷教授应广西、新疆、江西、山东、广东等教育行政部门的邀请,于2005.3—6间,分别在当地高校共作报告15场,报告名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时代课题”、“关于竞争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报告的社会反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