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5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科研成果

论文类:

1、叶汝贤: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

——兼与张奎良教授商榷 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原文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0期。

2、刘森林:面向读者的写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写作模式反思 载《现代哲学》2005年第1期。

3、刘森林:近代主体概念的社会性重建 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4、刘森林:恩格斯与辩证法:误解的澄清 载《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5、刘森林:马克思主体观的反思 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6、章海山:经济伦理范畴及其体系初探 载《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1期。

7、徐长福:以马克思的学术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 载《现代哲学》2005年第1期。

专著类

1、王晓升:《后期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二、工作报告

1、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

主任:陈先达

副主任:  叶汝贤    丰子义

委员:   王南湜     李宗桂   任平     吴晓明 

         汪信砚     郑永廷   张异宾   徐俊忠

2、经所领导研究决定,本基地新一届领导成员调整及分工如下:

所长:叶汝贤

副所长:旷三平(行政、科研)

副所长:刘森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资料室)

副所长:郁建兴(刊物、学术交流)

顾问:郑永廷

3、本所向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上报2005年本基地重大招标课题名称:

①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与马克思    ②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研究

4、舆情信息直报点已成为广东省委领导和省委宣传部了解、掌握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为进一步建立健全舆情信息网络,重点收集思想理论动态、新闻舆论,本基地于3月下旬成为广东省委宣传部舆情信息直报点。郁建兴副所长负责该项工作。

5、我所拟招聘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的应届博士生,现面向全国进行招聘。

 

三、学术交流

1、徐俊忠教授率领的学术访问团,于2005年1月11-12日,对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进行了学术访问。访问团一行九人莅临中心进行学术交流与座谈。该中心副主任李佑新教授向来访者具体介绍了中心的历史沿革、组织机构、学术研究和理论特色。徐俊忠教授介绍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管理经验、制度建设、学术研究等基本情况。双方一致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双方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以利于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作用的充分发挥。徐俊忠教授应中心邀请,12日下午,在湘潭大学图书馆报告厅给中心研究人员和全体研究生作了题为“马克思与我们同行”的学术报告,从马克思主义事实上的被边缘化谈起,分析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最后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充满信心。报告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②刘森林教授于2005年3月18日,参加由北京青年哲学学会主办的“辩证法研究的进展与方向”研讨会,作了题为“从辩证法的根基转换看辩证法研究的方向”的发言。

③徐长福教授2005年3月14日赴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术交流。

④3月25日,在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和社会科学处组织召开的“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我所专职人员李尚德教授作了“苏联教训与和谐社会”的主题发言。

⑤李尚德教授接到莫斯科国立大学发出的参加第四次俄罗斯哲学大学邀请函,他将于近日参加此会。

⑥李尚德教授与《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于2005年2月,签订出版《俄罗斯哲学文丛》协议书。根据协议,将有8本《俄罗斯哲学文丛》在2005年12月31日前出版。

⑦郑永廷教授于2005年4月4日,在北京参加由国务院学位办召开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论证会,”会上作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构体系”的发言。

 

四、其他

1、本所专职研究人员徐俊忠教授任中山大学二期“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负责人。并担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

2、郑永廷教授撰写的两篇论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近日教育部印发全国高校领导干部学习。

3、郑永廷教授于1月初至4月初,在北京、天津、四川、山东、广东、广西等省市举行学术报告会19场,其中报告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时代性课题(15场),各地高校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4000余人听取,②关于竞争与发展的理论与方法(4场),教师与学生共5000余人听取。社会反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