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4年第二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9 篇

1、叶汝贤所长于2004年4月20日在《广州日报》理论版上发表文章:唯物史观题中应有之义

2、郑永廷教授在《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上发表论文: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发展性课题

3、郑永廷教授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6期上发表论文: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郑永廷教授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6期上发表书评:中西德育方法比较研究的一部力作

5、旷三平教授在《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发表论文:马克思解答“存在之谜”的理路

6、旷三平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发表论文: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纠缠”

7、旷三平教授在《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上发表论文:预见性的本体论指归

8、旷三平教授在《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上发表论文:马克思对评价尺度的“社会存在论”解释

9、徐长福教授在《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上发表论文:求解“柯尔施问题”

10、本所兼职研究员刘卓红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发表论文:对马克思晚年俄国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再认识

 

译著1部

李尚德教授于2003年12月译著《卢卡奇》,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人才培养

①6月初马哲研究方向5位博士研究生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分别是杨桂森、郑立新、罗干坤、朱春辉、张江海同学。

②6月初马哲研究方向6位硕士研究生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他们分别是黄丽华、王科锋、汪建明、姜艳青、张妍、黄履香同学。

 

三、基地评估

1、本所于2004年4月26日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大家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最近发出的《关于进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结合工作实际,畅谈了体会。叶汝贤所长就下一步迎接教育部专家组实地考察工作,精心部署,号召大家以饱满的热情迎接评估组的到来。

 

2、2004年5月18日上午教育部社政司组织了以孙正聿教授为组长的7人专家组对我所进行了实地评估。梁庆寅副校长作了学校支持基地工作措施的工作报告,叶汝贤所长作了基地建设工作报告。现场抽签的三个重大项目负责人就课题的进展情况向专家组进行了汇报。下午,孙正聿教授宣读了专家组评审意见,并提出了整改建议。

评审意见认为,本所在科研成果方面,成果丰硕;在队伍方面,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刘森林教授的博士论文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在咨询服务方面,为地方服务,特别是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共建,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标志性成果。

今后发展思路的建议:

1、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加强项目立项设计与基地研究方向间的一致性。

2、在标志性研究成果方面,应突出创新意识,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

3、强化国际学术交流,拓展学术空间,加强文献资料的建设。

 

四、学术交流

1、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九期举行

2004年4月28日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九期在本所会议室举行,由叶汝贤教授主持,李萍教授作了主题发言,题为:“第二轴心期与中国文化传统——兼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通过分析和比较中国历史上的两次人生观论争,她认为,这两次论争可以归纳为传统与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三大问题,实质上亦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定价值取向的问题。之后又从“轴心文明”论和“全球化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两个视角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

李宗桂、黎红雷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与会者认为,这次论坛启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了论坛的学术交流、现实关怀的主旨。

 

2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十期举行

2004年5月18日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十期在本所会议室举行,叶汝贤教授主持,本所兼职研究人员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何萍教授,作了题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言。她指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今北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特色,它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和欧洲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均构成了挑战。它承认自然的优先性,但反对机械主义的自然观,打破了自然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裂性;把生态学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打破了社会批判的封闭状态。  

    郁建兴、徐长福、刘森林教授对主题发言进行了点评。论坛主持人叶汝贤所长总结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体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是涌现出新的马克思主义形态和表现形式。因此,对国外各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形态研究情况的评介,有助于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很有现实意义。

 

3、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十一期举行

2004年5月31日本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丰子义教授作了主题报告,题目为“全球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论坛由叶汝贤所长主持。

全球化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全球化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丰教授以马克思的观点为基石,作了详细的分析。对于方法论问题,他认为这涉及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历史的必然,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其发展规律。

大家就全球化研究中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受到普遍好评。

 

4、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十二期举行

2004年6月23日李尚德教授作了题为:“俄罗斯哲学的人研究”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俄罗斯哲学的人学研究经历了由冷漠排斥到务实发展再到活跃深化的过程,呈现出三种理论形态:历史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和弗罗洛夫倡导的理论框架。他还认为,当代俄罗斯哲学界认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研究,并多方位地提出了人研究的课题。

徐长福教授、王晓升教授进行点评。围绕着人学科的建立是否可能、70多年意识形态哲学对俄罗斯哲学和人学的影响等问题,师生与李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5、6月11日叶汝贤教授在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广东哲学学会和广东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讨会上作了长篇的中心发言,题目是:“以人为本——唯物史观题中应有之义”

 

6、2004年6月28日至7月1日徐长福教授参加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中价值与哲学研究协会、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复旦大学哲学系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发起与主办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题为“平等之爱与差别之爱”的发言。

 

五、其它情况汇报

  1. 2004年6月30日,叶汝贤所长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专家组组长,赴沪对复旦大学当代外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进行实地评估。
  2. 2004年6月初李宗桂副所长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赴成都进行实地评估。
  3. 2004年5月刘森林教授受聘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4. 本所举办的海南省临高县领导干部培训班于2004年6月8日在中山大学小礼堂举行开班典礼。
  5. 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所杨学功研究员在《哲学门》2003年第2册上发表书评,评论我

6、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坛》2003年第10期上转载了李尚德教授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上的文章:论俄罗斯中间道路的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