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3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
一、科研成果:
著作类4本:
由叶汝贤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丛书,又出版四本:《新生产力论》(王征国)、《价值冲突》(王晓升)、《马克思与我们同行》(叶汝贤、孙麾主编)、《重思发展》(刘森林)。
论文类:共9篇
- 叶汝贤教授在《哲学研究》2003年第11期上发表书评“建立全球化分析框架的学术努力”。
- 郑永廷教授在《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21期上(半月刊)上发表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
- 旷三平教授在《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上发表论文“马克思哲学的创立与传统本体论的‘断裂’”。
- 旷三平教授在《哲学研究》2003年第11期上发表论文“评价尺度的本体论诠释”。
- 本所特聘教授郁建兴在《现代哲学》2003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全球化的新分析框架如何可能”。
- 王晓升教授在《福建论坛》2003年第5期发表论文“生活世界——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价值维度”。
- 本所兼职研究人员何萍在《现代哲学》2003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语境中的价值哲学”。
- 刘森林教授在《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上发表论文“实践:从主体性到社会性”,该文在《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上转载。
- 徐长福副教授在《学术研究》2003年第11期上发表论文“劳动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生产化”。
二、人才培养
本所于12月5日举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答辩,李隼、叶志华、周峰、窦新元、张书琛、贾孟喜6位博士生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
三、学术交流
1、10月26,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五期在我所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贾泽林研究员主讲:“苏俄哲学的现状”,李尚德教授进行了讲评,这次论坛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
2、11月14日由我所主办了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六期,王晓升教授主讲的题目为:“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思想批评”,刘森林教授、常晋芳博士进行评论,现场气氛热烈,师生反映良好。
3、10月30日至11月2日,叶汝贤所长、刘森林教授、徐长福副教授参加了由南京大学主办的第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叶汝贤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的发言。刘森林作了题为“异化的三个层次”的发言。徐长福的发言题目为“总体、单位理论、单位实践——对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一个批评”。
4、李尚德教授于11月2日启程赴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哲学系进行为期4个月合作研究。
5、本所于2003年12月12日邀请吉林大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在本所作学术报告:“《哲学通论》与当代中国哲学”,本场报告还邀请了广州市其他单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参加。
6、12月7日至11日,徐长福副教授在北京参加由中国社科院宗教所主办的“全球地域化与基督宗教研讨会”,作了题为“中国民族主义与基督教之关系管窥”的发言。
7、2003年12月18日,本所举行了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七期,特聘教授郁建兴作了题为“马克思政治哲学:是否可能与何以可能?”的发言。
郁建兴追溯了马克思政治哲学长期以来未获得足够发展的历史根源、现实根源以及学理根源,提出以认真研读马克思政治著作、认真吸纳与借鉴20世纪政治理论的发展以及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议实际,来建设马克思政治哲学。
8、2003年12月24日,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举行了第八期,由天津南开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王南湜教授主讲“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意义”,开阔了师生学术视野,受到欢迎。
四、举行学术会议
1、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纪要
2003年12月20日—21日,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举行。会议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叶汝贤、张奎良、何萍、王宏维、张曙光、梁桂全、田丰、刘陆鹏、赵剑英、孙麾、郁建兴、王晓升、刘森林、余文烈、赵凯荣等20多位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探讨了当前唯物史观研究中的许多热点问题。王宏维教授提出要重视社会性别的研究,以推进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张奎良、叶汝贤、田丰、郁建兴教授等探讨了“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的问题;何萍、张曙光、刘陆鹏、王晓升、赵凯荣教授对过去唯物史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唯物史观研究的范式转换发表了看法;赵剑英概括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情况,认为这为唯物史观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刘森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中体现出的自然化趋势的问题等。
研讨会上代表们各抒己见,认为时代的发展,给唯物史观的理念创新提供了机遇、新视野和问题域。唯物史观的研究中,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研究范式,改变过去唯物史观中的一些过时的论断,面向新的现实、解决新的问题。同时,要抛弃霸权话语,强调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对话和互补性,这样才能促进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
2、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会议纪要
2003年12月20日—21日,全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举行。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杂志主办。张曙光、王南湜、刘森林、徐长福、杨学功等20多位中青年学者参见了会议。会上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实践哲学的界定,及其与理论哲学的区别问题。
会议对实践概念、实践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等诸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提出需创立一种与理论哲学相区别的实践哲学观点的,有王南湜、徐长福和郁建兴三位学者。王南湜认为,理论哲学与实践是两种不同思路下的哲学理论,理论如何过渡到实践,是实践哲学应该研究的重点。徐长福主张,把实践问题放在西方哲学史整个视野中给予定位和获取资源,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划界,实践哲学就是为实践智慧提供准知识的理论。郁建兴侧重于实践哲学在公共的平台上与西方与现代哲学的对话,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必然是解释学的,而非现成的。杨学功认为,实践恰恰是非本体论的概念,他不同意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为价值本体论。李文阁认为,实践看成生产性、对象性活动,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它由劳动的观念推演而来,但比劳动观念更宽泛。但对于实践哲学本身能否独成一家,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之间的区别和界定,以及实践哲学的这种创新能否回避传统的问题等等,仍有争议。
② 其他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探讨
如有关于实践中的主体性问题,孙伟平认为,应在实践中突出主体性,刘森林认为纯粹的主体性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应该在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有所游离。再如关于新的实践观的问题,李文阁、崔新建都提出了他们所认为的新的实践观。朱葆伟、车玉玲探讨了把实践与合理性、现代理性结合的问题,并指出了传统实践理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另外,张立波把身体问题引入了实践的问题域中,隽鸿飞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的重建作了探讨。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何处去的问题
这也是大会中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大多数代表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要关注研究现实问题,只是对关注的方式,并能在何种意义和范围内能起作用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代表认为哲学应与意识形态分野;有的代表认为哲学应与政治互动;有的代表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从集体意识的预设中下降为个人的问题才能使之成为一个真命题;还有的代表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何处去,取决于中国向何出去。
会议讨论气氛热烈,思想精彩纷呈,有多方面的直接对话与交锋。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