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1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
本基地认真遵守《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管理办法》,在所长叶汝贤的率领下,群策群力,积极进行基地建设,2001年第一季度工作中在重大学术活动、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第一、科学研究方面,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咨询国内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基地“十五”科研规划,经基地全体学术委员会认可,确定了十个重大课题
唯物史观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研究*(注明*的为已经获教育部批准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研究
全球化时代与建构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观
人的哲学与人的现代化
2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命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第二、制定出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文库”试行条例(附条例全文)
为了推动学术研究,提高学术质量,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决定编辑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文库》。该“文库”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成果荟萃。
一、文库宗旨
组织学术活动与科研攻关广泛吸纳优秀学术成果,扩大研究成果辐射范围,不断拓展学术研究领域,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文库组织
文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基地的学术园地。文库设立编辑委员会,编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各一人、委员若干人、秘书一人组成。编委主任由研究所所长、基地主要学术带头人担任,委员由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担任。编委会人员名单如下:
编委会主任:叶汝贤 编委会副主任:郑永廷 编委会秘书:冯 平
委员(按姓名笔划为序) 于幼军、叶汝贤、田丰、冯平、刘森林、李萍、
李宗桂、郑永廷、杨耕、钟明华、徐俊忠
编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编委会办公室由研究所行政办公室担任。
三、文库内容
文库成果的内容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方向,主要内容是: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与道德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价值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人的哲学、生存哲学、发展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研究,包括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环境、社会等领域的哲学问题研究与哲学发展研究等。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流派比较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发展趋势研究。
四、用稿标准
1.符合本研究基地的研究方向和本文库的宗旨。
2.具有创新性:(1)理论上具有创造性、突破性;(2)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3)研究方法具有独创性(即有新视角、新资料、新方法、新结论)。(以上三项,要求具备其中一项)
3.具有科学性,即指导理论正确,事实真实可靠,研究资料翔实,研究结论科学。
五、入库对象
下列人员的研究成果可以入库: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基地的专兼职人员的成果;
b)带研究课题到基地开展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c)在基地进修、做访问学者期间取得的成果;
d)基地专职研究人员(博士生导师)所带博士生的学位论文;
e)编委会集体讨论认定可以入库的成果。
六、入库程序
a)入库者必须填写《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文库》申请表,连同成果原件提交文库编委会。
b)编委会确定编委会的专家或聘请其他专家对申请入库成果进行评审,鉴定。写出鉴定意见。
c)根据专家鉴定意见,编委会做出出版、修改、不出版和另行处理的决定。
七、资助办法
入库成果可以申请经费资助,其办法如下:
入库者须在入库申请表上填写经费资助类别,经费资助类别包括:
- 印刷费资助,即印刷成本费用资助。
- 出版费资助,包括印刷费和出版费。
- 出版费与稿酬资助,包括出版费和适当的稿费。
编委会根据成果的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确定申请成果的资助类别。编委会鼓励作者筹集经费和向其他出版单位、部门申请出版基金。凡筹集到经费或申请到出版基金的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编委会可根据其成果质量,给予经费补贴或追加稿酬。
八、出版规格
1.入库成果必须由选定的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或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原则上不能自选出版单位。
2.入库成果的出版,采用由选定出版社统一制件的封面、格式,刊载统一的序言。
3.入库成果必须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文库》字样。
第三、制定了“科研酬金与奖励条例”(试行)
一、津贴与奖励范围:
1.凡本所专、兼职研究人员(包括本所学术委员)以本所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的学术论著均可领取酬金和申请奖励。
2.由本所经费资助有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等)的第一完成单位属于研究基地,论文需明确注明作者单位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或署名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专职(或兼职)研究员(学术委员)”;专著和研究报告须注明“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基金资助”。用英文发表的书面研究成果注明“Supported by the MOE Project of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of ZhongShan University”。所有申报领取酬金和资金的成果(不论是否得到本所经费资助)都应是明确署名本所为第一完成单位者。
3.学术论著主题必须同本研究所研究方向一致,以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如果有争议,由本所学术委员会裁决。
二、酬金与奖励标准:
1.凡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杂志发表的学术论文,给予适当重奖。
2.凡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3000字以上,3000字下按第3档标准处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高校理论路线》、《中国哲学史》、《政治学研究》、《历史研究》、《法学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给予一定奖励。
3.凡在《江海学刊》、《天津社会科学》、《学术月刊》、《求是学刊》、《社会科学战线》、《广东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人文杂志》、《教学与研究》、本所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包括辑刊)和有研究生院的综合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酌情给予适当的酬金。
4.凡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上被全文转载的论文,根据情况给予一定奖励。
三、凡参与本所重大课题攻关者,任务按时完成并结项后,视成果质量给予奖励。其余参加者,视承担任务轻重和任务完成情况,给予一定奖励。
四、对学术专著实行支付稿酬和奖励制度。
凡本所编辑或资助出版的专著,按文库的条例,给予适当稿酬。此项酬金从本所资助的课题费中扣除;原不属本所资助的课题、没有课题费的研究成果,则由本所科研基金支付。
本所专兼职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者,实行再奖励。奖励范围与本条例规定的范围相同。资金与该奖项所获奖金相等;获国家一、二等奖者,给予加倍奖励。
五、凡申报奖励,需提供成果发表原件;不提供原件,不予受理。
六、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即从2001年3月1日起开始生效)。
以上条例解释权属于本所行政会议。
第四、主办《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暨全国第九次苏俄哲学研讨会》学术会议纪要
2001年3月1日~3月2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共同主办了《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暨全国第九次苏俄哲学研讨会》。会议的议题是:一、2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命运;二、俄罗斯哲学的现状。会议由本所李尚德教授主持。出席大会的除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译丛》编辑部等单位的苏俄哲学研究专家学者外,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哲学代表团一行六人也应邀到会。开幕式上,中俄两国哲学家分别作了主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贾泽林教授回顾了中国苏俄哲学状况,指出对苏联哲学的反思仍然是苏俄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则是“俄罗斯哲学将向何方发展”。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主任B·B·米洛诺夫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和俄罗斯:理性与现实”的报告,他指出俄罗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从1991年起陷于停滞,从1996起出现回归,虽然也存在反马克思主义的潮流,但大多数俄罗斯哲学家仍然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仍然维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研究。他最后强调,俄罗斯哲学正在走向复兴,其重心被放在宗教哲学领域。会议期间,中俄双方哲学家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中山大学李尚德教授作了关于《 苏联哲学政治化问题》 的报告,北京大学徐凤林教授介绍了有关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研究情况。六位俄罗斯哲学家也分别介绍了俄罗斯哲学界目前在政治学、生物学及医学伦理学、宗教哲学等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第五、学术交流方面
一、3月6日,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以系主任B·B·米洛诺夫教授为团长的哲学代表团一行六人,访问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与所长叶汝贤等举行会议,商议合作计划,并签订了关于人才培养和学术合作方面的协议书。
二、钟明华教授于2001年2月8日~11日在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华人地区教育改革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上,作了“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发展的思考”的演讲。
三、郑永廷教授于2001年3月24日至25日在海南省海口参加了由海南省教育学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泰国华教协会、泰国华文民校协会联合主办的“国际华文教育暨校务管理文化论坛”大会。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论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的发言,并且该论文作为会议成果进行发表。
第六、科研成果
1、专著四部(待出版,书稿已送出版社):
叶汝贤、王征国《中国改革的价值选择》
郑永廷《粤港澳台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王征国《 道德结构论》
2、两个重大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l)李宗桂教授在《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上发表《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8000字)
(2)冯平教授在《哲学研究》2000年增刊“第二届中日价值哲学研讨会”论文选辑上发表《价值哲学研究基础的批判与重构——马克思哲学范式的重新解释》
(3)杨耕教授在广东《学术研究》2001年第l期上发表“重新审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重读《神圣家庭》”
3、2001年3月5日俄罗斯《真理报》刊登了推荐李尚德教授的专著《评议与争议》的专题文章。文章肯定了该书是中国专家研究斯大林的一本新书。此书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哲学理论的功过是非,值得俄罗斯学者一读。
其他:教育部社政司于3月27日——28日在山东大学举办的重点研究基地网络建设研讨培训班上,对103个重点研究基地和17所高校的社科(科研)处与会人员就《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书面闭卷考试,本基地人员黄晓平在130多位与会人员中考试名列第一名,受到教育部社政司的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