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0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自2000年夏天教育部组织专家组来本所考核、专家组一致肯定我所的申报以后,我们即着手研究如何建设基地的问题。8月25至28日,我所全体研究人员(包括李萍副校长、社科处梁庆寅处长等)在所长叶汝贤教授率领下,集中到清远市关起门来学习教育部有关建设基地的文件和研究工作,进一步明确建设基地的五条标准和指导思想,研究、修订各种管理条例,制订工作计划等。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本所为重点研究基地,基地建设正式开始启动。

 

从9月至12月,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几件工作:

一、研究改革管理制度,注重基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⑴进一步制定、修订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组建基地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和刊物编委会等;修订和完善各种管理条例,主要是人事管理条例、科研工作管理条例、考核奖惩条例、科研酬金与奖励条例、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章程和会议制度等。

⑵聘请全国著名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其中大部分是中青年学者。名单如下:

陈先达(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叶汝贤(副主任,中山大学)、丰子义(副主任,北京大学)、万俊人(清华大学)、王南湜(南开大学)、冯 平(中山大学)、李宗桂(中山大学)、任 平(苏州大学)、邴 正(吉林大学)、余少波(华南师范大学)、郑永廷(中山大学)、汪信砚(武汉大学)、吴晓明(复旦大学)、张异兵(南京大学)、徐俊忠(中山大学)

 

二、两个重大项目开始启动

⑴由叶汝贤、冯平教授主持的“唯物史观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理论研

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叶汝贤、冯平、杨耕、刘森林)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和制订攻关具体实施计划,并作了明确分工。杨耕教授承诺今年内(初定从5月中旬开始)驻所进行研究,时间5个月。李宗桂教授主持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研究”也早已开始启动。

⑵两个重大项目的研究进展良好,已有阶段性成果陆续出台,有3篇相关论文已定稿,《哲学研究》《学术研究》等刊物已决定采用。

 

三、学术交流频繁

国际学术交流:

⑴6月一8月,李尚德赴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国立莫斯科语言大学哲学教研室进行学术访问,先后同科斯切夫、米洛诺夫、吉托夫等著名哲学家交流、对话,同时对当代俄罗斯哲学进行广泛的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对已完成的一篇论文“今日俄罗斯哲学”作了补充,另完成一篇新的论文:“俄罗斯宗教哲学浅谈”。同科斯切夫教授商讨接受其赠送图书有关事宜。

⑵6月9一11日,李萍参加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价值教育与公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信息时代道德教育的面对与价值”的发言。

⑶7月10日至14日,叶汝贤和章海山应邀赴韩国参加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是:“21世纪的公民伦理教育”。叶汝贤在会上作了题为“作为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的发言,章海山作了题为“21世纪善的教育”的发言。

⑷9月28日至10月12日,叶汝贤参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的文化考察团赴欧洲访问、交流。

⑸7月17日至22日,李宗桂在维也纳参加欧洲华人学会主办的“展望21世纪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民族性》。9月22至24日,李宗桂在香港参加香港孔教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孔子思想与中国统一大业”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10月26至29日,李宗桂参加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主办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

⑹9月,肖滨博士赴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

⑺10月25一28日,李萍、钟明华参加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主办的“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李萍作了题为“后喻文化趋向上的教师角色”的发言。

⑻10月底11月初,叶汝贤、冯平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21世纪”。叶汝贤作了题为“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的发言,冯平作了“关怀人类的价值选择: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的发言。

⑼11月中旬叶汝贤参加接待俄罗斯校长代表团,中山大学校长与莫斯科大学校长签订合作协议书,首先确定合作研究的是本研究基地。

⑽12月16一19日,钟明华赴泰国曼谷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年会,在会上作了“公民教育与中国德育的改革”的发言。

 

国内学术交流:

⑴5月28一30日,徐俊忠在北京参加中国人权学会主办的“人权与21世纪”全国学术讨论会,作了“中国人权理论研究的基本走向”的发言。

⑵8月10一13日,叶汝贤、韩安贵在哈尔滨参加《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黑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哲学问题”全国哲学学术思想研讨会,叶汝贤作了关于唯物史观发展趋向的发言,韩安贵作了“知识经济时代与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划分理论”的发言。

⑶8月,郑永廷分别在北京国防大学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两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作了题为“思想道德发展研究”的学术报告。

⑷9月,刘森林在山东济南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21世纪”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作了题为“马克思与二分法”的发言。

⑸10月,郑永廷被聘为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并作为该校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始进行研究工作。7一11月,郑永廷分别应邀到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委办公厅、省人事厅、省安全厅等10多个单位作有关学术报告,并被聘为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12月,郑永廷应中南6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邀请,在海南省海口市作了题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报告,并被聘为海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⑹10月,李萍参加清华大学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中国教育论坛”全国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作了题为“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发言。

⑺11月11一16日李萍、李尚德赴台湾中山大学出席“中山思想与两岸发展”学术讨论会。李尚德提交论文“中大精神与孙中山”,并在大会发言,论文被收入《‘中山思想与两岸发展’论文集》中。

⑻11月 日,叶汝贤应邀在广东省军区干部大会上作“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学术报告。

⑼12月,李萍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中西伦理比较与道德建设”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作了题为“中西道德教育的传统特质及比较”的发言。

⑽12月15一17日,冯平参加教育部高校社科中心和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创新”理论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的发言。

⑾12月19一21日,李宗桂在广州分别参加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和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综合部、广州市社科联等单位主办的“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广州文化建设”两个学术研讨会,并都提供了论文,题目分别是“从文化认同看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从文化建设实践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⑿本季度还开始筹备明年(2001年)由本所主办的4个国际和国内学术研讨会。3个国际会议分别是:3月初召开的“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暨全国第九次苏俄哲学讨论会”、6月召开的中韩伦理学讨论会(主题:21世纪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7月召开的“走向21世纪的价值哲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另外,5月底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全国学术讨论会。

 

四、引进人才

从申报研究基地开始,我们已着手物色优秀人才,以弥补我们的不足。一年

之内,我们先后同国内六位青年学者进行接触,并正式向学校提出引进其中3人。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引进一个。这是我们感到最着急、最困难的一件事。

 

五、酝酿制订十五规划

这段时间主要是进行学科发展状况的调查,并咨询全国学者的意见,一共发

出咨询信20多件。

 

六、抓紧研究条件和信息图书资料中心的建设

已为研究所的教授们配置了先进的研究手段(电脑、电话、复印机、传真机等),都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不出门可知天下研究动态。叶汝贤教授还利用在北京开会的机会,专门访问中共中央编译局,同该局建立了合作关系。近期请他们代购德、英、俄文版的马恩全集,复印外国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研究中国问题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