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5年下半年成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获奖

1、李宗桂教授的著作《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

 

2、刘森林教授的著作《物与无: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

 

3、李宗桂教授的著作《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广东省2012-2013年度(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4、李萍教授的论文《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之探析》,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2年第3期, 获得广东省2012-2013年度(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二、项目管理

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

1、李萍首席专家主持的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0&zd048),项目名称“改革开放视阈下我国意识形态变动趋向与规律研究”,经审核准予结项。结项批准时间2015年11月26日。

 

立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标2

1、于幼军教授申报的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思十年文革”获准立项,批准号:15JJD710010  资助金额20万元。

2、旷三平教授申报的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人的应然性问题研究”获准立项,批准号:批准号:15JJD710009 资助金额20万元。

 

立项:省社科规划2015年度课题1

1、旷三平教授申报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资助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人的应然性问题研究”获准立项,批准号:GD15CZX01 ,资助经费5万元。

 

三、科研成果

共发表期刊论文11,其中英文1篇,时政论文2篇。出版著作4部。

(一)论文类

1、刘森林:《切入现实:马克思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批判与超越》载《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11期上转载。

【摘要】在对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史及其思想观点的考察中,应该关注德国早期浪漫派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马克思哲学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继承、批判与超越,从哲学现实观上明显体现出来。在浪漫派推崇个体性、具体性从而有助于凸显直接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借助科学方法致力于把握更高的本质现实,进而达到了直接现实与本质现实的统一。从本质现实的角度看,浪漫反讽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外在批判,只有把它提升为内在批判,才能真正把握和改进现实。针对浪漫派批评现代社会塑造虚无主义,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现代虚无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针对浪漫派强调在现代化中日益边缘化的地方、民族、历史,马克思把它们纳入全球性视野,在一种更大、更根本的现实中看待之,防止了极端化。在对浪漫派所提出问题的继续追思中,马克思完成了对浪漫派的超越,建构了科学的哲学现实观。

 

2、刘森林:《作为孵化器的主体性:实践唯物主义的反思与推进》  载《现代哲学》2015年第4期。

【摘要】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核心是主体性。人们一开始更多是在“个人”、“心灵”、“尊严”意义上理解“主体”,20世纪90年代才在其中注入社会性、制度性内容。随着主体性研究的深入,主体性内含的问题逐渐得以展开:1.主体性对自然性的贬低,伴随着历史唯物主义对自然唯物主义的贬低;2.主体性的凸显必然强化异化、物化问题的地位和价值,但对马克思成熟时期主体性与社会性复杂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物化既具有负面性又具有正面性的复杂特性;3.对个体主体的强调、对形而上学的解构、以及实践中经济与道德的分离,势必导致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深化,意味着对实践主体性内含的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实践唯物主义研究懋功卓著,其进一步分化和发展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推进和延展。

 

3、Chongqing Wu,“Beyond the Boundary”: A Counter-Movement to the Hollowing –out of Rural China, Modern China, Volume 4, Number 4, July 2015.

 

4、旷三平:《论马克思哲学与人的应然性—一种希望意识的本体求索》  载《南华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摘要】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显然具有强烈的未来情结和希望意识。不妨说,马克思哲学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批判中怀着美好的未来理想情结,抱持一种希望意识的本体求索精神,把人作为超越性、应然性的存在置于本体论的层面予以究问和阐发,最终采取了实践的、革命的方式来回答和解决,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希望意识的彰显、未来理想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的指南。

 

5、高海青:《重新回归社会批判——对霍耐特物化批判的批判》载《甘肃理论学刊》2015年第4期(双月刊)。

【摘要】霍耐特试图复苏物化批判,以解释现代社会新的社会病理现象。他采取的步骤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从社会维度、经济维度、文化维度对物化批判实施构建,而是在批判卢卡奇的基础上,选择了海德格尔的解决方案,并试图把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与社会批判结合起来。但是,他却滑入了对先验的考察,并且他没有顾及至物质中介在物化现象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性,而且他对卢卡奇的批判更是存在谬误,所以,有必要对他的物化批判施以诊断,有必要回到社会批判。事实上,只有重新回归社会批判,才能发现物化批判的真正根据。

 

6、刘森林:《马克思现实观的四个维度》  载《马克思与现实》2015年第5期 。

【摘要】:马克思的现实观通过批判黑格尔得以形成和完善。实存与本质、立足现存与立足未来、自我性与社会性、局部与整全之间的关系这四种张力,是把握马克思现实观的根本着眼点。马克思早年注重前两种张力,后来注重第四种,而第三种他自始至终一直关注。从方法论角度看,直接现实与本质现实的区分至关重要。与现代性世界观的主流立足自然看待“现实”世界不同,马克思主要从社会性角度看待“现实”。对他来说,把握现实,首先是一种立场和态度,然后是科学的方法,最后还是一种针对美好未来的行动参与和实践追求。

 

7、刘森林:“物化与现实: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分析”  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5(第一卷第一期)创刊号。

【摘要】:与马克思区分直接现实、抽象的本质现实、具体的本质现实不同,卢卡奇强调直接现实与真正本质现实的截然二分。对卢卡奇来说,“直接现实”与“僵化现实”、“物化现实”是同一层次的概念。主客对立论,主体屈从于物化体系,是卢卡奇物化论的基本框架。通过辩证方法构筑一个超越性的意识主体,是克服物化现实的关键所在。卢卡奇物化论的亮点是如下分析:物化现实是失去崇高性的存在物组成的物体系;是被分割的、失去总体性的存在,在思想方法上对应着实证思维和方法论个人主义;更是过于繁密的,甚至很容易走向机械和僵死的体系。对物化现实的激进批判和深重忧虑反映了卢卡奇深受俄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跟同年龄的马克思相比,他显得更激进,也更单纯一些。

 

8、龙霞:《内在性自由“:马克思对卢梭遗产的转化及其启示》  载《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12期。

【摘要】:从海德格尔存在论出发阐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较为常见的一种做法。但这一做法存在显而易见的困难是:任何一种独立的规范维度均难以在“存在论”中获得有效承认。有见于此,我们主张回到卢梭的“自由”遗产,深入梳理马克思对经由黑格尔而上溯至卢梭的“内在性自由”遗产的继承及转化,从而呈现出下述不同理解——相较于海德格尔以生存的历史境域全部折断形而上学的翅膀不同,马克思在告别近代内在性哲学的同时,坚决且明确地保留了卢梭的内在性自由这一价值维度。故此,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阐释,必须与一种纯全意义上的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路径坚决区别开来。

 

9、曹天忠:《郑关应、盛宣怀交谊与晚清洋务实业——以汉阳铁厂(1896-1898)为例》

【摘要】:郑观应与盛宣怀均将对方视为最大知已。他们彼此交谊与晚清洋务业之关系,集中体现在接手办理张之洞的汉阳铁厂之中。联合整顿铁厂过程中的重重阻力,兼併联营的理念与张之洞相左以及郑观应由此产生对实业专门教育的格外重视。通过三者内在关系考察,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而且可窥洋务运动中思想家、实业家和地方实力派领袖三大群体之间的互动、交集和博弈,并藉此以突破历史人物研究方法上的某些窠臼。

该成果标注是教育部基地重大课题“二十世经上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与社会意识转型”12JJD710001阶段性成果。(单位署名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吴重庆教授撰写的时政论文

10“乡村自治要注意对本土社会资源的利用”载(《学习时报》2015年5月25日)

11、“农村空心化状态下的公共产品供给”载(《学习时报》2015年9月3日)

 

(二)、著作类:

(1)、徐俊忠教授主编《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系列丛书3本,《毛泽东与当代中国——认知性研究的视角》 、《中国革命的现代变奏——毛泽东革命思想研究》 、《现代中国文艺的价值转向——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实践新探》 2015年8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摘要】:“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丛书(目前已出《毛泽东与当代中国——认知性研究的视角》、《中国革命的现代变奏——毛泽东革命思想研究》、《现代中国文艺的价值转向——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实践新探》三种,其他主题的研究将陆续推出)经过多时沉淀,凝练出以“认知性研究”的基本方法为特征,并以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作为研究重点。成果具有鲜明的学术性格和特征,坚持融合史学和哲学的方法,力图积极回应国内外对于新中国以来毛泽东乃至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政策以及事件的关切,以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思想智慧资源。由徐俊忠教授提出并力倡于研究过程中的“认知性研究”方法获得国内诸多学者的高度认同,如著名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许全兴教授认为,应当继续发扬这种方法和风格,“形成一个毛泽东研究的中山大学学派”。

 

(2)、李萍教授撰写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前瞻》, 2015年8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著作是李萍教授基地重大项目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课题》  2009JJD720024的成果。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前瞻》 有效探讨了开放社会条件下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中,面对价值多元的思想现实,通过有效教育和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理论前提和重大实践维度。著作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承继的视角,解决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的经验遗产问题;以知识分子阶层作为考察对象,总结了一些带规律性性的经验与教训,对一般主体接受性的作用机理做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接受性的对策建议。在科学揭示价值教育和价值传播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本归真以及“以学养人”与“以理服人”的辩证,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化化”、“感性化”和“层次化”,对于提高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具有深刻的针对性。

 

四、主办第五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5年11月7日至8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现代哲学》杂志社、《广西大学学报》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来自日本群马大学、骏河台大学、千叶大学、东京成德大学、中央大学与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哲学研究》、《现代哲学》《学术研究》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本次会议以物化、物象化与虚无主义问题为探讨核心,深入探讨了广松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广松涉教授夫人广松邦子、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一兵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刘森林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为此次会议作主旨发言。他向大会介绍了广松涉哲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认为广松涉先生的哲学本身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说的一种新的解释,给后来的研究者带来很大启发,研究广松涉哲学已成为基本的学术前沿。马克思的物化(Versachlichung、Verdinglichung)理论及广松涉物象化理论是此次会议的主题之一。日本骏河台大学山本耕一教授,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以及日本千叶大学忽那敬三教授围绕该话题作了相关论述和讨论。在关于“物化”以及异化的概念问题上,中山大学刘森林教授,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日本中央大学星野智教授分别提出各自的观点并展开了讨论。此外,围绕当代社会物化与虚无主义问题、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资本论》的哲学性质、中国留日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和解释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影响等相关议题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五、举办系列学术讲座

 

1、主办马克思论坛7期( 98-104期)

1)、马克思论坛第98期综述

2015年11月11日下午,本所讲座教授王南湜教授,应邀在锡昌堂420室作了题为“现代实践概念的起源与现代性困境”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刘森林教授主持。马天俊教授、徐长福教授等老师以及部分哲学系学生参加本次报告会。王南湜教授从对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命题的分析入手,通过追溯基督教的历史渊源和背景,勾勒了现代实践概念的起源;并在古今比较的视域中,审视了实践概念的现代性困境。王南湜教授的报告视野恢宏,颇具启发性,激起了现场各位参与者的热烈反应。在场师生从不同角度与王南湜教授展开了良好的讨论和交流。 最后,报告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2)、马克思论坛第99 综述

2015年11月23日,马克思论坛第99期在中山大学马哲所会议室锡昌堂420召开,论坛邀请了东京大学教授、著名文艺批评家小森阳一主讲题目为“2015年日本的安保斗争与空前的主权者运动”,主持人为吴重庆教授。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陈多友作为评论人,及翻译谭仁岸(一桥大学博士)。小森阳一主要讨论了2015年日本安保运动与安倍政权的军事立国的野心。

首先介绍了安保运动的基本情况。2015年9 月15日有几万群众包围了国会,反对安倍政权第二次强行通过日本安全保障法案。小森阳一认为,在没有经过国会议员充分讨论后就强行通过,是非常暴力的违反议会民主制的野蛮行为。这一法案抹杀立宪主义、民主主义、和平主义的主张,且违反了国民的意志。接着,小森阳一对这一法案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讲解。这一法律的目的是让日本的自卫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战争都可以被派遣至海外。

小森阳一接着讲述了“九条会”的一系列活动。他说安倍政权无法在文字上修改宪法,因为日本法律规定要修改必须要通过参议院。而成功阻止安倍政权第一次修宪的就是小森阳一担任秘书长的“九条会”。“九条会”中说到,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并陷入泥潭告诉众人这是不明智的行为,动用武力只是牺牲了本国人民的和平和幸福而已,并不能解决争端。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通过和平谈判。小森阳一指出,2014年是日本自卫队创立60周年,安倍宣布创造无缝安全保障法律制度,针对安倍政权的野心,以小森阳一为代表的“九条会”以宪法为武器,呼吁每一个国民都应与在野党协商,通过自己的意志主体性决定谁来当日本的候选者,以此来改变日本的政治,希望通过草根运动来积极改善中日关系。                                              

 

3)、马克思主义论坛100期综述

2015年11月16日,马克思论坛第100期在中山大学锡昌堂211室召开,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照田主讲“启蒙与革命的双重变奏”,马哲所吴重庆教授主持此次论坛。

在论坛开始前,首先主持人吴重庆教授邀请了马克思论坛第1期主讲人中山大学徐俊忠教授发表简短讲话。徐教授认为,马克思论坛作为马哲所的学术品牌,至今已经是第100期了,这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该论坛已日益成为基地对外交流的重要学术名片,也日益成为联结校内外、国内外学术资源的重要舞台。

贺照田研究员从李泽厚写于文革之后不久的《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文章开始,对中国共产革命的历史地位进行重新定义。他首先梳理了李泽厚的历史观,解释其为什么在文章中没有使用“革命”而是使用的“救亡”,将革命定义成一场反现代的运动。贺照田研究员就李泽厚对历史的解读方式进行反思,认为李泽厚以一种牺牲历史来为现实正名的方式解读历史,结果只能导致对历史的误判的同时也看不清现实。其次贺照田以一种双向的启蒙观来批判李泽厚单向的启蒙观,所谓单向的启蒙观即将启蒙的发动者想象为具有优越性的主体,而他们所面对的社会中的个体则是一些被动的启蒙者,缺乏现代化思想且人格心理极为不堪的主体。而双向的启蒙观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观,他们将社会中的无产阶级认定为具有优越性的阶级,作为大多数不是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应该向无产阶级分子学习,不能把自己看的那么高,启蒙者与启蒙对象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互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越性所在。

第三,贺照田认为中国革命本身的优越性还体现在阶级分析方法的运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革命从阶级改造中扎实走出来,又塑造了超越阶级的统一的“人民”。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具有成熟政治感的政党,在深刻的社会感与自我感中,超越单一的经济维度,从具体的历史、社会、政治、心理、文化等方面把握阶级心理,引导阶级改造,在触动大量分化利益的同时使得各阶级内部还保持着一定的统一,去应对国际战争和国内建设,这正是中国革命的伟大之处。除此之外,贺照田还就当下的知识分子身上存在类似于单向的启蒙观的问题,即将自身的学术认知预设成为具有优越性的观点,理所当然的依照自己的观点去反思甚至理所当然的去指点实践,这些对于研究与实践都是成问题的,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4)、马克思论坛第101 综述

2015年12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应邀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室主讲“历史进步论的基本问题”,这是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01期。讲座由马天俊教授主持。梁树发教授以“进步”的概念阐释导引,并围绕哲学史上进步观的“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两个极端主义展开讨论。梁教授认为,“进步”是一个典型的近代概念,进步是一个趋向理想的历史过程,而且是现代社会的命运。我们需要对“进步”的概念进行阐释,指出进步论是一种人类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由蒙昧到文明,沿着直线无限进步的哲学思想,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可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作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求解放的科学学说,具有普遍的真理性和伟大价值意义。最后,梁树发教授指出,历史进步的动力探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而文明的多样性就可看作为历史进步的动力,这是在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的科学认识上看的。历史进步论在揭示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规律的意义上,可以生产方式为动力坐标进行理解,并划分文明形态,从而使文明的多样性得以实现,由此多种文明形式就表现为历史进步的动力。其中,社会主义文明就是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标志的进步文明形态,也是一种全面进步的文明形态。

 

5)、马克思论坛第102期综述

2015年12月7日下午,邀请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哲学编辑侯小丰研究员作了题为“编辑眼中的‘好文章’”的讲座。刘森林教授主持讲座并作了总结发言。

侯编辑从选稿的标准开始讲起,她认为好的稿件应具有宏观性和前瞻性,所讨论的问题不能太窄,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要站在学术前沿,把握学术动态。好的稿件应当积极地回应现实才具有生命力。侯编辑接着细分这些标准,认为稿件要突出问题意识,其核心是批判意识,要凸显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接着从投稿的技术性角度出发,投递的稿件题目要折射出问题意识和研究状态。稿件要言之有物(不空泛)、言之有据(论据翔实有力)、言之有理、一篇文章只要讨论一个问题就足够了,不必太宽泛,要“小题大作”。

侯编辑还从写作方式出发,认为论证是靠逻辑推演出来的而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避免使用“必须”、“应当”这样的断言。她还指出,文章的布局需要有层次,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然后概述论述的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撰写此文的必要性以及文章要解决的问题。

侯研究员特别提及摘要,她认为,摘要是所讨论问题的高度概括,是全文核心观点的提炼,是思想的浓缩。清楚明白是论文的底线。侯研究员以自己多年审稿经验出发,用过去好的稿件和退稿作比较,深入浅出地论述青年学者特别是在校哲学专业学生如何写好一篇论文。她从选题价值、学术创见、研究方法、分析论证、文献征引、语言表述、整体评价出发,为我们形象地概括了如何写一篇“编辑眼中的‘好文章’”。

刘森林教授在总结性发言中认为,侯编辑的讲座对青年学生写作提供了方法和指导,对于师生都很有启发。在自由发言阶段,学生们就自己写论文中的困惑和问题与侯编辑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交流,同学们深受启迪。

 

6)、马克思论坛第103 综述

2015年12月15日上午9时,在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420室举办了马克思论坛第103期,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少杰教授主讲“中国社会的感性基础与理性化困境”。徐长福教授主持论坛并作了总结发言。

刘教授首先回顾了他在哲学和社会学转型的经历,并用自己多年的研究经历区分了哲学与社会学的同和不同。接着,他把自己最近思考的问题即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不同,是制度不同还是社会环境不同提出来,并促使他对此作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社会的基点是以感性为基础的。

刘教授列举了中国的文化源流,认为在中国社会早期,是以巫史文化为代表的,这种文化以图腾崇拜、形体感性的东西为特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象形文字。三代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则以感性教化为基础。儒家经典与西方典籍不同,西方典籍理性抽象、富有逻辑性和数学性。而中国经学典籍则是以行动、感性事例、伦理原则表现出来。他列举了汉代的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例,通过事例、历史故事论证,以伦理原则感化人,而不是以逻辑推理说服人。进而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虽然是一种理性设计,但是考试选拔内容仍然以感性教化为主。民间感性教化的例子也很多,诸如立牌坊、树典型,这种长期行为在中国是非常有效的。

刘教授指出,中国社会理性不足,感性有余,中国人具有明显的感性思维方式,感性思维方式是在感性生活和感性教化中形成的具有的感性遗传性。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感性并不是初级的和被动的,而是具有选择的、能筛选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的思维逻辑。当代文字文化被视觉文化(或影视文化)所取代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主持人徐长福教授就中国社会特质与刘少杰教授进行了交流,并对刘教授的主旨报告进行了总结性评论。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师生们就其自身关切的实际问题与刘教授进行了请教,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7)、马克思论坛第104

毛泽东诞辰纪念日2015年12月26日(周六)晚上7:30,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室徐俊忠教授主讲“关于毛泽东研究的几个问题”,作为马克思论坛第104期。论坛由吴重庆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学术界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以及对此研究方向感兴趣的中山大学各院系的师生们共计50多人,积极参与此次学术活动。

徐教授认为,“我把毛泽东的思想及其实践作为未来学术上安身立命的领域的选择,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确实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它是一个值得深度开发的学术富矿。”他还开启了四个问题的再思考:

一、关于“决议”对中共八大的定性之再思考;关于“八大”对于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毛泽东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任何反对意见的。问题在于中共“八大”有一个“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其中提到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实质是所谓“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提法,当然是为了论证发展生产力的合理性。但是如果确认了这一提法,那就意味着否认社会制度改革与调整的必要性。但这恰恰是毛泽东无法认同的。因为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建立确实开辟了中国人民解放的广阔前景,但是,我们所建立起来的那个制度系统,是否都属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范畴,这是大有问题的。

二、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提出“虚君共和”、权力下放的改革思路。毛泽东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始终抱着反思与改革的态度,反对教条主义,不满中央高度集权的体制。

三、在农村现代化问题上,毛泽东既摒弃了西方的城市化道路,也突破了苏联模式,指出通过农业合作化,推助农村人民公社发展来实现草根工业化和在地城镇化。

四、对于民主问题,毛泽东同样突破西方和苏联的模式,既不主张资本主义式的投票选举,也试图突破苏联的官僚家长式社会主义,提出应该使人民全面参与国家、军队、经济、文化的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些见解和努力即使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值得我们再学习、再讨论。

 

2、举办高端学术对话

(1)、第二届“中外实践哲学对话”之一综述

2015年10月19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外实践哲学对话(之对话肖恩·赛耶斯)顺利召开。对话分为两个场次:学者专场与学生专场。
    上午八点三十分,学者专场在中山大学学人馆三楼5号会议室召开。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之后,国际知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教授作了题为“异化——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的报告。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中山大学马天俊教授、林育川副教授分别进行了报告,对塞耶斯教授的观点进行回应。而后,在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哲所所长李萍教授的主持下,中外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友好而激烈的思想交锋。
    下午三点整,学生专场在锡昌堂420会议室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讲师陈长安博士担任会议主持。在简短的开幕式后,塞耶斯教授介绍了他的《马克思和异化》(Marx and Alienation)一书,并与哲学系研究生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深入讨论。哲学系在读硕士、博士踊跃发言,塞耶斯教授一一作了耐心而细致的回应。

 

2)、第二届“中外实践哲学对话”之二综述

第二届“中外实践哲学对话”于2015年10月31日中山大学南校区举行。本届“对话”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由马天俊教授主持。“对话”外方学者为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中方学者为李萍教授、于幼军教授、程广云教授和徐长福教授。

对话中,麦克莱伦的题目是《民主:来自西方的一种观点》,针对西方的民主作出了批判性的见解。李萍教授的题目是《如何理解民主——以中国改革开放为视角》分四个部分探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建设与发展。于幼军教授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扬弃与超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西方民主思想的对比对民主的实质和核心进行了论述。程广云教授的题目是《民主:当代中国的一种路径》,他提出在中国语境下以历史为起点作为谈论民主的起点的重要意义。徐长福教授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是否应以人民同意为前提?——从列宁与考茨基的一场争论看马克思主义执政观的分歧》。针对中国民主建设现状,作出了具有见解性的具体分析。其次,关于平等、宪法、感性和理性、政治的分权与中央集权中不同的民主程度等问题诸位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3、主办实践哲学研习会

(1)、 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7期

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7期于2015年10月29日下午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期研习会的主题是“革命与建国:孙中山的政治哲学”,由首都师范大学程广云教授主讲, 中山大学徐长福教授主持,谭群玉副教授评论。程广云教授认为,孙中山的政治哲学可以按照其内在逻辑分为前三民主义时期、三民主义时期、后三民主义时期。对孙中山的政治哲学的评价也应分为时空中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对孙中山的政治哲学必须从政治实践的角度去理解。

纵向来看,中国从古代至今经历了以法家为指导的秦代、以道家为指导的当初、以儒家为指导的帝政时期、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民国时期、以马列为指导的新中国时期共五大意识形态。就其近代史的地位而言,其重要性绝对是不言而喻的。程教授认为,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经历了前期民族主义、中期民权主义、晚期威权主义的三种形态。但究其根本孙中山仍然是个民权主义者,其晚年的威权主义转变则是在外在的压力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这并不影响三民主义的光辉。谭群玉副教授认为,程广云教授的讲座,致力于探讨革命与建国的关系。而一般来说,人们认为革命与建设是相互矛盾的,程广云教授在别人认为矛盾的地方选题,很吸引人,在文章也是新意频出。并且,程广云教授视域广,文献功夫深厚,他不是单纯讲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使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

 

(2)、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8

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7期于2015年11月28日下午在锡昌堂 420室举行。本次研习会的主题是“四书学与元代政治——以‘科举’为线索”。由中山大学周春健副教授主讲,徐长福教授主持、马天俊教授评论。周春健副教授从“四书”的排序讲起。他说,朱熹将“学”、“庸”、“论”、“孟”这四部儒家的典籍合起来,并以一种注释的方式来阐释其哲学思想,其原因在于,这四部书的作者恰恰形成了儒学道统的传承。通过对四书学与元代科举制度之间关系的梳理,周老师得出7个结论:1、四书学因“延祐科举”而与元朝国家制度实现链接;2、元代、清代之经学为“变态”之经学,原因在于元代之政治高压、不重儒生儒学;3、四书学在书院官学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传播;4、元代学术与政治的结合,实际是“各取所需”。5、“元代科举的狭隘规模,把它对国家官僚构成所能发挥的积极影响限制在最底水平上。这不能不是元朝吏治腐败、政治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6、元代有“用夏变夷”,“夷夏之防”淡薄;7、所谓“征服者的被征服”,实际并非“权力取胜”与“文化”取胜的简单对立,它们实际是促进历史共同发展的和谐统一。作为结语,周春健副教授说道“道统传承,文化之脉,实在具有无究的穿透力。它用事实告诉我们,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为文化的传承和普及而不遗余力的知识分子们,其品质令人敬”。

 

(3)、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9

     “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9期”于2015年12月12日下午3:00-5:30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期研习会的主题是“评马哲教科书对经典著作的引用——以恩格斯为例”,由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马天俊教授主讲、徐长福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夏银平教授和哲学系周春健副教授评论。

    马天俊教授从马哲教科书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变化脉络讲起,接着列表对比了在艾(思奇)本、肖(前)本和工程本三种教科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引用情况,通过详确的数据点明了恩格斯著作在教科书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之后,马天俊教授对引文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做了一种取义修辞学的解读。在内容分析部分,马天俊教授关于部分用例在语境滑动、颠倒的推论、针对性淡化、针对性转换、重心偏移、语境再造与语义变形等问题的精彩阐释引起了与会师生浓厚的兴趣。夏银平教授和周春健教授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分别作出了评论,其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结束时,师生们的讨论仍意犹未尽。

 

 

(4)、实践哲学研习会第30

 “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30期”于2015年12月30日下午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期研习会的主题是“论马克思意识形态实践合理性”,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育林教授主讲、马哲所暨哲学系马天俊教授主持、徐长福教授评论。

吴育林教授认为,对于马克思意义形态理论的认知和评价,实践合理性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域,他从还原、对话和把脉三个维度对该题域进行了切入。“还原”是指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使用意识形态一词的原初语境;“对话”是指与现当代马克思主义以及一些激进思潮中的不同理论派别之间进行对话和比较;“把脉”是指探讨中国特色视域下马克思意识形态实践合理性的问题呈现和理论进路。

 

4、主办“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

(1)、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第9期

2015年9月10日,在中山大学锡昌堂211室,由中山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广东伦理学学会、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共同主办的理论粤军第九期,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万俊人教授主讲“如何承接传统文化”。马天俊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担任评论人。

 

(2)、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第10期

2015年10月31日下午“理论粤军·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坛第10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区小礼堂举行。本期讲坛主题是“马克思对亚洲社会的看法”,由著名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教授(David  McLellan)主讲,论坛由徐长福教授主持。

 

(3)、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第11期

2015年12月4日(星期五)上午,主办中山大学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第11期,由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应邀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420室做了题为“现代化与中国道路”的讲座,论坛由刘森林教授主持。

 

六、学术交流:

1、2015年 9月26日至10月7日,中山大学马哲所徐长福教授率队一行四人赴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进行学术访问。

 

2、2015年10月10日-11日,徐长福教授参加北京大学主办的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本届大会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发展”。徐长福教授以文入会,受邀在分论坛之“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的未来走向”作报告。徐长福教授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是《为人民服务是否应以人民同意为前提?从列宁与考茨基的一场争论看马克思主义执政观的两歧》。

 

3、2015年10月17日-18日,刘森林教授赴安徽芜湖参加由安徽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十二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会上作了题为 “现代性与自然性:马克思与尼采的相互对视”的大会发言。

 

4、2015年11月7-8日,刘森林参加中山大学主办的第五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物化发生的三个路径”。

 

5、12月12-13日,刘森林教授在广州大学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变革与创新”研讨会,会上作了题为“中西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话的语境差异”大会发言。

 

6、2015年12月25日,刘森林教授赴哈尔滨参加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问题”学术研讨会,会上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问题”的大会发言。

 

7、2015年9月17-18日,马天俊教授赴太原参加第15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在会上作了题为“一个澄清:马克思用‘斗争’回答了什么问题”的大会发言。

 

8、2015年11月7-8日,马天俊教授参加中山大学主办的第五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作了题为“《资本论》劳动观的哲学性质——以“变形”论与“化身”说的张力为中心”的大会发言。

 

9、2015年11月7-8日,谭群玉副教授参加中山大学主办的第五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作了题为“中国留日群体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和解释”的大会发言。

 

七、队伍建设

10月9日,中山大学聘任于幼军为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  于幼军教授长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敏于思考,勇于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史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与实践研究领域,在政治哲学特别是民主政治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所撰《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尤其是《社会主义五百年》系列著作和《求索民主政治》,在理论界及学术界具有重要而且广泛的影响。于幼军教授加盟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对于进一步提升我校哲学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术团队建设水平,对于进一步拓展和强化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八、人才培养

1、2015年11月23日,本所举办马哲专业下半年博士生论文答辩会,汪希达博士顺利通过答辩委员会的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九、本所为迎接教育部第三轮评估,认真学习研讨上级文件精神,精心准备各种材料,谋划基地下一步的发展的新趋向。基地分别在9月29日和10月6日两次召开全所人员工作会议,研讨基地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和确定“十三五”期间基地5个重大课题,按照教育部要求及时上报基地“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其他

谭群玉副教授经2015年12月19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会审核批准,被接受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