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4年下半年成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18 篇

其中徐长福教授以英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一 类期刊2篇。

1、XU,CHANGFU:  Ecological Tension: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Changes 

Comparative Philosophy, USA  Vol. 5, No 2 (2014): 35-44

 

2、XU,CHANGFU: An Interpretation of Aristotle’s Conception of Practical Logos,

Seeking Truth, volume 1,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实践语言、实践思维与实践智慧”(GD10CZX04)项目成果。

 

3、李萍 童建军:《德性法理学视野下的道德治理》   载《哲学研究》2014年第8期。

【摘要】西方德性法理学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政治学及其自然法本质的构想中。但是,当代西方的德性法理学作为一种规范和解释的法律理论,直接受到了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复兴所提供的思想资源的启发。它融合德性伦理学、德性认识论和德性政治学,力图对当代法律理论的重大问题作出更深刻的回答,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引起了哲学和法学研究的关注。美国乔治敦大学法学院教授索伦是当代西方德性法理学研究的首创者和重要人物,其研究成果为我们反思当代中国道德治理的理论困惑与实践疑难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4、李萍:《改革与共识》  载《思想战线》2014年第 6期。

【摘要】改革,不仅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同时,也是解读当代中国的重要关键词。它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中国追赶型现代化迎头赶上的重要法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的改革实践,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这种奇迹的背后,是与改革共识凝聚的巨大动力分不开的。可以说,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从而推进改革事业,是过去改革实践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继续释放改革。

 

5、俞吾金:《教育是经验的传递——杜威教育哲学理论探要》  载《天津社会科学》 2014年2期。(补漏)

【摘要】作为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杜威深刻地反思了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的教育哲学家提出的诸多问题,并从实用主义的立场出发,把教育定义为经验的传递。杜威确信,当代教育应该自觉地弥合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的裂痕,并把民主理解为自己发展的真正的动力。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不仅体现为教育领域的革命,同时也体现为哲学领域的革命。他从其独特的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把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念引入了教育哲学领域,从而为当代教育哲学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思想基础。

 

6、王南湜:《法治国家思辨:在超验与经验之间》 载《理论探讨》2014年第5期(双月刊)。

【摘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从而也是当今政治哲学研究必须予以关注的重大课题。法治建设无疑是一项十分现实的实践任务,但又由于这一任务涉及到法治国家这样一个根本性的政治法律哲学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包含有超越于经验层面的东西,亦即超验之维,因而需要从经验与超验双重视角及其关联来加以考察。由于文章只拟从哲学层面对法治之经验与超验这双重视角及其关联加以讨论,而不及于较为具体的法学内容,故只是一种关于“法治国家”的“思辨”。

 

7、刘森林:《“上帝”之死与不死:以恩格斯评卡莱尔为中心》  载《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摘要】早已蕴含在启蒙逻辑之中的“上帝之死”本喻示着人的成熟壮大和自由的实现,因而是积极的,但它的消极性的一面却日益凸显,更为严重的是神、上帝其实并未死亡,而是仍以不同形式隐匿地存活下来。通过评论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恩格斯对卡莱尔把上帝之死视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根源、反对无神论、主张以劳动崇拜为核心的宗教提出批评,认为空虚的根源不是基督教的衰微,而是基督教本身,从而与尼采颇为一致。玛门福音崇拜的“物神”,马克思与尼采提醒的现代生活中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所谓的“超感性价值”,都是传统“上帝”的现代表现。“神”未真死,也不可能彻底死去。新“神”仍在,仍需哲学提醒和防范。

 

8、刘森林:《物化通向虚无吗?——马克思与尼采的不同之路》  载《哲学动态》2014年6期。该文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4年第2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

【摘要】“物化”是社会批判理论常用术语,是理论左派现代性批判常常使用的范畴,而“虚无”、“虚无主义”往往是保守主义阵营现代性批判常用的词汇,是理论右派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时采用的概念。问题在于,“左”、“右”两派的批评能够通过“物化”、“虚无”这两个范畴融通起来吗?左翼阵营的代表自然应该选择马克思,而右翼阵营的代表我们选择尼采。本文试图探讨马克思与尼采在此问题上的不同理解,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9、刘森林: 《从劳动概念看无政府主义思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的渗透》  载《学术研究》2014年第10期。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无政府主义虽然都高度肯定“劳动”精神,但无政府主义理解的“劳动”是没有强权和强制、高度自觉自决、无拘无束的;传统农业劳动更符合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理想;另外,无政府主义理解的“劳动”不仅具有生产性,而且具有道德意义以及审美意义。对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拒斥,对脱离社会的个人自由的极端理解,特别是,意味着社会生产关系基于效率、公平的提高而向自动化、专门化、标准化、程序化、精确化方向不断进步的“物象化”、“物化”,一直被视为是损害自由、敌视人的东西,这些都是至今仍以各种形式残留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鉴于某些当代西方左派、后现代派所持无政府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清理无政府主义的渗透,依然是我们没有完成的任务。

 

10、刘森林:《面向现实的无能:尼采论虚无主义的根源》 载《学术月刊》2014年第12期。

【摘要】 不恰当地对待现实,是衍生虚无主义的关键所在。尼采把虚无主义视为弱者文化的一种表现,是无能直面现实的历史效果。弱者面对自己现实的失败,设想完美的神,塑造一个纯粹存在的王国,都是畏惧现实、把真正现实虚无化的结果。直面现实,穿透虚无,不把现实视为僵死的,不把现实形而上学化,而致力于把现实中蕴含着的积极、健康、高贵的东西进一步实现出来,创造一个新世界,才是强者努力的目标。与其说虚无主义否定理想,不如说虚无主义没能把握现实,畏惧和逃避现实,因而建构的理想不高贵。

 

11、马天俊:《论<资本论>商品观的空间时间逻辑》  载《现代哲学》2014年第4期。

【摘要】《资本论》商品观的内容是经济的,但商品观的概念要素却牵涉不少哲学性问题。分析涉及内外空间性的财富“表现”问题、“需要”的满足问题、作为抽象结果的“抽象人类劳动”之被表现问题、随之而来的劳动时间之“凝固”及其异化问题,构成本文的基本任务。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抽象和简化之现实性和理论性特别值得重视。在此基础上,《资本论》商品观的理论结构将得到新的哲学评估,相关的方法论自觉也将得到新的学理阐释。

 

12、谭群玉:《毛泽东时代及其后的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认同》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8期。

【提要】以生产或经济建设为基础和重点的现代化实为革命性结果,强调革命的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同样看重经济的基础地位,而将革命视为解放、保护、促进生产力之必要手段。其对现代化的认同,经历了从单纯的工业化到全面体系性现代化的理路变化。囿于复杂因素影响,毛泽东时代现代化认同的显示度有所遮蔽,但价值认同从未中止。该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速度,反映了其认同的程度及成效。邓小平时代的现代化认同,实为毛泽东时代的延伸和彰显,而非另起炉灶。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理想的实现,需经历无数阶段推进,而以共同富裕为最终指向。

 

13、谭群玉、曹天忠:《岑春煊与清末新式教育》  载《学术研究》2014年第10期。

【摘要】清朝末年乃中国千古变局之关键时期,兴办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实系政府的基本国策和新政枢纽所在。兴学育才效果如何,握有地方实权的督抚有无作为至关重要。清末著名总督岑春煊以教育为政治之先务,所到任处重教不遗余力,开创的新式教育具有层级多、类型全、开风气等特点。在高等、师范、留学、军事、法政、实业、农林、女子等教育方面均有贡献,并与近代中国一批名校的创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定向培养、多方宽筹经费、重用新式教育专才等制度建设上,更是多有创举,不失为中国近代教育史,尤其是近代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杰出先驱者之一。

 

14、李宗桂:《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对话》  载《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双月刊)。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最近十年来日益受到各方面重视。从官方到学术界到企业界和民间,人们都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相对过去大幅度前进,但思想文化领域存在很多问题,比方说传统价值的进一步解体。从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后,传统价值已经被摧毁得差不多了。改革开放以后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被某些人泛化、扭曲为以金钱为中心,一切向钱看。是对传统价值的一个更严重的冲击。我们今天建设中华文化 ,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利用我们传统的资源。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哪些方面是有价值的,我们称之为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有所帮助,值得辨析和利用。

15、林育川:《强迫、剥削的不正义性与全球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未来》  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摘要】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解读中,有两个问题一直争讼不休:(1)剥削的成立是否以工人受到强迫为必要条件?(2)强迫对于剥削之不正义性的判定起着怎样的作用?根据经典的马克思的剥削概念,工人受到强迫不仅是剥削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且是确定剥削之不正义性的必要条件。此外,通过区分强迫的不同程度,可以提供一个衡量剥削之不正义程度的框架,并据以重新审视全球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未来。

 

16、郝亿春:《美德与实践——在亚里士多德与麦金泰尔之间》  载《哲学动态》2014年第11期。

【摘要】: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是美德伦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与现代美德伦理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麦金泰尔;所着重探讨的是各自美德概念与实践概念的关系,以及在这些主题上麦氏对亚氏的承接与转换。之所以要纳入与“实践”的关系,是因为这种关系之于“美德”是根本性与奠基性的;而其中“实践”的核心是“内向实践”。

 

17、龙霞: 《事实与规范之间一个隐含的悖论——哈贝马斯与康德之争》  载《中山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摘要】作为当代最不遗余力捍卫康德自主性观念遗产的思想家,哈贝马斯始终不渝地维护康德自主性观念为启蒙运动至今的连续理想。交往理性方案正是哈贝马斯试图替代康德实践理性方案、以推进康德自主性事业的根本成果。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替代康德的实践理性,其用意在于消除后者的独白化性质。但是,为了达成该目标,哈贝马斯不得不抛弃掉实践理性本质上葆有的独立目的规定;此举所导致的结果是,交往理性最终无法充分承载起康德的自主性观念。这一状况显示出,在对康德自主性遗产的改造中,哈贝马斯面临了一个介于“事实”与“规范”之间的悖论性难题。

 

18、冯波:《雅典城邦与巴黎公社——试论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的民主思想的关联》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5期。

【摘要】尽管马克思与古希腊哲学传统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但从古希腊哲学传统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在学术界尚未成为中心主题。那么,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与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雅典城邦有什么关联呢?城邦先于国家与社会的区分,而巴黎公社后于国家与社会的划分区分,两者都是国家与社会相融不分的公共生活领域。亚里士多德以雅典民主政制为原型的理想城邦与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如民主是需要有教养的人民,人民共同掌握和参与政治权力;雅典的人民领袖与公社的社会公仆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以及防止多数人的暴政等。亚里士多德为马克思的民主思想提供了古典来源,也为马克思批判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古典支持。

 

出版专著1部

谭群玉:(第一学术主持) 《中山大学外语学科90年史稿》(1924-2014)(49.5万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

 

其他:

1、徐长福的学术专著《拯救实践》第一卷引起评论。黄其洪 蒋志红在2014年第5期《江海学刊》上发表学术评论,“西方批判性唯名论传统与中国传统的当代结合-——评徐长福教授《拯救实践》第一卷”。

2、《学术研究》2014年第9期封面二,当代学林专栏整版介绍本所副所长刘森林教授。

 

二、项目管理

立项信息:

1、刘森林教授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重大项目《启蒙反思: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分析》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14JJD720018。

2、林滨教授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重大项目《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社会意识整合》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14JJD720020。

3、广东省委宣传部委托徐长福、李萍、钟明华教授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委托签订协议。每个项目资助10万元整,课题完成时间是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4、谭群玉申报的横向课题《中山大学外语学科史编撰》获准立项,1408156-09040-71210002,为项目号,资助金额20万人民币,谭群玉为第一项目主持人。

结项信息: 1、2014年11月5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颁发的理论粤军–教育部在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资助项目(批准号:2013JYBJD05),项目名称:《现代哲学》办刊资助,顺利结项,等级为良好,证书号:2014 JYBJD05 。

 

三、主办学术研讨会

 (一)“物的哲学分析”学术研讨会

2014年12月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青年哲学”论坛和《现代哲学》杂志社编辑部共同发起和主办的“物的哲学分析”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顺利举办。来自全国的2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角度,共同研讨“物”、“物化”(和“物象化”)、“唯物主义”等哲学范畴的内涵。

本次会议主要分为三个话题,即西方语境中的物的概念,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以及中国哲学中的物与物象等。

第一、西方语境中的物的概念:

“物”在西方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到康德的自在之物,再到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和伯格曼,他们都曾对物做过剖析;恩格斯更是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划分几千年来的西方哲学史。研究西方语境中的物的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对唯物主义的理解,中山大学马天俊教授认为,恩格斯是通过对康德的自在之物(Ding an sich)的消解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并且认为恩格斯以实验和工业等实践的范式来消解康德认识或直观的范式中的自在之物,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范式转化,并不是在理论的亦即哲学的思维范式内部对康德自在之物的克服。厦门大学张有奎教授则认为,马克思所说的“新唯物主义”中的“物”并非意指物的自然性而是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物即商品、货币和资本,它关注的不再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而是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张羽佳副研究员,则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来理解异在于主体、却总能穿透主体、引起人的欲望的物。从实在界来看,物相对于人来说是具有非死性的持续性的存在;从象征界来看,语言是人占有物的终极方式,人类并以此标识为物的主人;从想象界来看,人有恋物的狂热情结,如马克思所说的拜物教,但人留连于物,沉迷于物,体现的却是人的自恋或“自体的情欲”。

中山大学高海青博士后,则以海德格尔的思想来分析物,并把物当作海德格尔思想的重要线索来看待。上海大学杨庆峰教授认为,海德格尔对技术理性的抽象批判牺牲了技术的功能和物性的维度,并主张将具体的技术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去研究,着重考察人对具体物的体验、及具体物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等。

第二、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研究:

“拜物教”(Fetischismus)概念是马克思晚年对资本主义商品交换所必然产生的物化(Verdinglichung)和物象化(Versachlichung)现象所作的描述和概括。同时物化与物象化概念,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的主要范畴,更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关照中国现实的重要概念手段。所以,对拜物教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山大学刘森林教授认为,应从卢卡奇对康德的“自在之物”的处理的角度来理解“物化”概念。卢卡奇将人之外的自然排除在总体性之外,并将实体仅仅理解为人的实践过程,同时又把总体性理解为一种方法,将康德的自在之物,即作为感性对象、先验自我和总体性的上帝、世界和灵魂消解掉了。而刘教授认为,卢卡奇在消解了康德的、作为总体性的自在之物的同时,又抬高了康德存在论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即实践主体,把无产阶级作为敲开物化、开辟未来的群体主体,由此物的地位被不断贬低,因此就产生出一种低于人的被制造物——商品之物,这才最终搭建起了物化逻辑发生的基本构架。

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从马克思早年的《穆勒评注》对“物(Sache)的依赖关系”的证明出发,来阐述市民社会所特有的“物象化”状态,亦即由人组成的社会却被人的创造物占据了主导地位的状态。吉林大学的白刚教授和清华大学的夏莹副教授都认为马克思所言的“拜物教”之中的“物”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为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物(Sache),而不是具有自然属性的物(Ding);而物化和物象化都意指着拜物教。

第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物与物象:

物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大学》讲“格物”,《周易》讲“物象”;庄子有齐物之论,六祖有“和光接物”之说,王阳明更是讲“心外无物”。那么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物与物象的概念,它们又与西方的物和物象概念有什么差异呢?

西华师范大学刘益教授从六祖惠能和海德格尔对物的概念的理解上来比较中西之间对物的分析的异同。象数作为道之价值载体,能够阐述伦理义理、开物成务,所以物的象数化又具有价值论的内涵。

总之,“物的哲学分析”这是一个主题集中并跨越诸多学科和领域的高端学术会议,对于打破学科桎梏、增进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 由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联合组办的第二届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2014年12月1日至2日,“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甲所第三会议室隆重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出席12月1日下午的开幕式并致辞,与会领导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预祝研讨会取得成功。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一流院校的20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研究专家围绕“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所徐长福、马天俊、刘森林、陈长安参会,分别进行主旨发言、报告点评或主持部分时段的讨论。徐长福教授作了《黑格尔Subject概念的两个维度与三层含义》的主题发言,马天俊教授作了《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对于早期马克思思想转变的意义》主题发言。在当天的报告和讨论环节结束之后,会议主办方代表中山大学马天俊教授和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马天俊教授就本次会议的组织形式的规范化和学术交流视角的多样性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感,对清华大学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本次研讨会的话题虽然更集中于关于黑格尔与马克思,但与会者对黑格尔本身的解释的逻辑则更趋多样化:不仅仅有德国古典哲学本身的视角,还吸收、借鉴了英美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自由主义的研究路径。

 

(三)、共同发起首届“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中国农村发展”论坛

2014年11月8—9日,徐俊忠、吴重庆教授在海口参加由海南师大具体承办的首届“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中国农村发展”论坛,该论坛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发起。来自国内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五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农村土地制度与中国道路”,共计收到四十多篇论文,所涉及的议题主要包括:中国农村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农民组织化、城镇化与乡村治理、中国道路与农地改革方向。本次论坛中所有的与会者,都能进行平等而热烈地讨论和争论,务实高效、受到好评。

 

四、主办系列讲座

(一)主办理论粤军–中山大学系列讲坛共六讲

1、谢地坤教授走进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系列之二

2014年10月25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教授应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邀请,做客“ 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第二讲,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211讲学厅作了题为“当代哲学发展的世界图景与中国精神”的学术报告。校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本次讲座。

谢地坤教授的演讲分四个方面:首先,谢教授向中山大学哲学系师生介绍了北京大学举办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的筹备状况,包括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选择、中国传统哲学在世界哲学大会的会议进程安排等内容,同时谢地坤教授还指出了现阶段中国哲学研究者参加世界哲学大会所面临的理论挑战。其次,谢地坤阐述了当代世界哲学面对的共同问题,指明语言哲学、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等当代世界哲学的研究状况与前沿。在谢教授看来,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当代哲学探讨问题的理路方法与研究范式已然发生变化,哲学的研究范式需要通过多领域对话寻求新的出路,包括不同哲学专业之间的对话、东西方的哲学对话与不同学科间对话等等。再次,谢教授指出,多元化是当代世界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哲学研究要有世界眼光。虽然各国哲学研究都有自己的传统性和民族性,各种哲学理论要实现对话与融合并不容易,但是当代世界哲学趋势依然向普遍与特殊相结合而发展。最后,谢地坤教授介绍了现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状况。谢地坤教授指出,现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们对国外哲学理论的熟悉成都远比西方哲学家们对中国哲学的了解要高。由此,他表达了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在共同问题和主流趋势背景下,既要兼容并蓄,又得重视发挥自身哲学理论资源的优势,以争取平等学术对话的条件。

 

2、张异宾走进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系列之三

2014年10月31日晚,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邀请南京大学张异宾教授做客“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第三讲,报告题目为《奥斯维辛:看到不在场之物——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哲学研究》。校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本次讲座。

论坛开始前,会场播放着电影《辛德勒名单》的小提琴演奏曲,论坛屏幕展示着一张张奥斯维辛的照片。 哀悽的旋律与恸心的画面营造了肃穆的氛围,将听众们带回了纳粹时期的奥斯维辛,同时也暗示着讲座的主题。

论坛开始后,张异宾教授首先通过《宫娥》这幅画作引,介绍了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看到不在场之物”之思想,张教授在福柯的思想观点基础上,阐释自己的解读方法论,从而对《宫娥》作了多层次而全新的分析与理解。由此,生命政治哲学的反思在张教授的解读方法论引入下拉开了序幕。张教授指出,阿甘本正是通过阅读可见的历史证言中发现隐匿的不在场之物,从而真正透视了奥斯维辛的历史场景,向人们展示了这些历史证词背后藏匿的某种不可见的存在论剩余。

张教授还向听众们了阿甘本《奥斯维辛的剩余》一书中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即 “灰色地带中的无罪杀人者”和“穆斯林:无法见证的亚赤裸生命”。其中,“灰色地带”的极端形象就是死亡别动队,而阿甘本要追问的问题是:这个死亡别动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杀人罪犯还是受害者?还是兼而有之?阿甘本的这种政治哲学思考是令我们这些在日常平日里早已麻木的观看者心惊肉跳和汗颜的。关于“穆斯林”,张教授指明这并非阿拉伯世界中的伊斯兰教徒,而是当时在纳粹集中营中对那些“被同伴所放弃的囚徒的称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穆斯林”不再具有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关系,连非人的囚徒也想“消灭”他们已经不再是人类生存的可怜的遗存物性实在,这就是“穆斯林”的真实生存情境——被全部存在遗弃的图有肉身空壳的活死人。“穆斯林”不再有存在性的遭受,他们的死亡甚至不再是正常的死亡。可是,今天仍然在屠杀的人们和我们这些观看屠杀的人并没有真切地感到这种恐怖。

最后,张教授强调,当代人们需要回顾过往残酷的历史事实,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给我们自己一次深深反思的机会,结合中国的现代历史,当今如何反思“南京大屠杀”?在反思中要努力做到真正杜绝这一类事件的重演。

 

3、樊和平教授走进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系列之四

2014年11月16日上午,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邀请到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樊和平(樊浩)教授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从经济上的两有分化到伦理上的两极分化——当前中国社会的问题轨迹与慈善救赎》。校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本次讲座。

樊教授认为,所有文化的终极实体都是没有性别的,公是人类存在的实体和真谛。公益本质上是一种救赎行动。今天的世界由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发展到伦理上的两极分化。他从文化认同、伦理道德转型的文化轨迹、伦理道德的问题轨迹、精神哲学诊断、慈善救赎与伦理救赎等方面阐释经济上两有分化到伦理上两极分化。

当代中国文化依然是伦理型文化,这是文化认同的基石。樊教授用课题调查数据表明三分之二的中国人不相信宗教能够安身立命,而伦理即是宗教的一种文化替代。伦是普遍性的存在形式,具有强大的伦理不需要强大的宗教。只要中国伦理道德传统生生不息就不需要宗教。这是中国文化依然是伦理型文化的确证之一。伦理型文化确证的第二个根据是伦理手段是人际关系调节方式首选。

伦理道德转型的文化轨迹是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通过调查发现现代社会“新五伦”,即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个人与国家(同事同学)、朋友。这五种最重要的伦理关系传统衰变率20% 。“新五常”,即爱,诚信,责任,正义,宽容。这五种最重要的德行传统衰变率60%。伦理道德的转型轨迹表现为 “同行异情”。伦理道德的文化基础是家庭。家族传统是中国伦理道德最重要的文化气质,家庭依然是伦理道德的“文化长城”和精神策源地。但是,独生子女所导致的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转型导致的文化变迁使得家庭在文化功能上出现严重超载,精神资源供应不足。

伦理道德的问题轨迹是从信任危机到伦理分化。伦理关系两极紧张,伦理分化是比经济分化更严峻的分化,它标示着不仅生活世界而且精神世界的社会分裂。调查显示,在政治、文化、经济上掌握话语权的三大群体,恰恰是伦理道德上最不被信任的群体,主流群体陷入整体性道德信任危机。分配不公,官员腐败,是当今中国的两大社会伦理顽疾,它们消解社会财富与公共权力的伦理合法性,导致生活世界中伦理存在的危机。

通过精神哲学对转型伦理问题诊断,表现为“同行”、“两情”、“两病灶”、“一轨迹”。同行指伦理型文化的共同走向;两情是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两病灶是分配不公和官员腐败一轨迹是由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到伦理上的两极分化。伦理美好生活应该是情感和理性的共同体。

慈善救赎有三个途径。通过物质援助提供普遍物,致使财富的经济回归;通过精神援助提升普遍品质,实现财富的法哲学觉悟;通过伦理援助传递伦理安全与入世文化的终极关怀。当前中国社会,公益救赎是一场伦理救赎,又是社会与个体的双重救赎,具有与西方宗教救赎不同的文化性质与文明意义。

 

4、孙正聿教授走进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系列之五
      2014年11月2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第五讲在锡昌堂211室举行。本次讲座是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孙正聿教授主讲“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校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本次讲座。

孙正聿教授认为,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是以理论的方式所表征的时代精神。当代中国哲学观念的变革所表征的正是时代精神的历史性转换,这种观念变革大体说来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从两极到中介”的范式转换,二是20世纪90年代的“从体系到问题”的重大变革,三是进入21世纪的“从层级到顺序”的巨大变迁。同时,他强调,哲学不是科学,哲学是有“我”之学,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是哲学家以个人的名义讲授的人类历史,哲学是哲学家以人类历史的名义讲授的个人历史,哲学是存在论、价值论和真理论的统一,哲学是对人类智力的挑战,哲学是相对之绝对。他认为,从现实问题中揭示出理论问题,并以理论方式把握和回答现实问题,是新世纪中国哲学研究者最为根本的社会责任。创造性地变革新世纪的哲学研究,需要真诚的研究、真切的思考和真实的思想。

5、李景源研究员走进粤军·中山大学讲坛 系列之六

2014年11月2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第六讲在锡昌堂举行。本次讲座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景源研究员主讲“唯物史观与中国道路”。校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本次讲座。

针对有人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李景源研究员反驳指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不是辩证唯物主义。他认为,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大成果,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一条主要线索。原因是:一则历史观实际上是世界观的核心;二则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三则从明清以来,中国在思想领域掀起的主要是史学革命,历史哲学的变革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民改造社会的思想。据此,他强调,中国道路选择的根源在于中国选择的历史观。思考中国道路离不开中国化的唯物史观,也就是离不开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观。他认为,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在毛泽东思想里面主要表现为群众史观,在邓小平理论里面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史观。最后,他指出,只有将思想史的研究和社会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理论活动及其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我们才能正确把握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历史观的真正涵义。

 

6、李德顺教授走进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系列之七  

2014年12月22日上午9点,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之七”活动,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怀士堂举行。本期主题是“价值思维与当代世界”,主讲人是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李德顺教授。校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本次讲座。

李德顺教授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话语的构成也在随之改变,价值问题作为理论话语之一,也开始被认识到。但由于受传统实体思维的影响,我们在解决价值问题时陷入了诸多困境,也就无法解决价值之间的冲突,只有价值思维而非实体思维才能解决价值问题。李教授回顾了哲学史上对价值问题的研究,并把价值问题和休谟问题联系起来,认为在休谟那里价值问题才得到了凸显。之后的康德和康德主义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只是到了文德尔班等人那里才提出了“价值哲学”,确定了哲学是研究价值的学问。这恰恰是与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学问”相区别的。总之,传统哲学低估了价值问题的份量。

最后,李教授指出,价值要以主体为尺度,即以主体的能力和需要为尺度。那么,价值也应是多元的、多维的、时效的,是随着主客关系的运动而发展的。但这也必然面临价值如何统一的问题。在李教授看来,价值的统一有三种方式:有机体式、百花园式、生态式。不过,最终是要将“普遍性特殊化,特殊性普遍化”,这也就是消除冲突、走向和谐的一种价值思维方式。主讲结束后,李德顺教授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积极互动,在场师生深受启迪。

 

(二)、主办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92、93、94期

1、马克思论坛第92

2014年11月17日,在锡昌堂420室,举办马克思论坛第92期。本所邀请复旦大学哲学系刘放桐教授主讲“马克思与杜威”。刘放桐教授认为,实用主义植根于美国,是美国的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美国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实用主义精神在美国的积极影响。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他不仅阐释和发展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将其运用于政治、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实用主义哲学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以往我们总是用马克思主义对实用主义大加批评,实际上,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值得从多个角度和层面上来研究的重要问题。二者皆从生活和实践出发作为哲学理论的根本出发点,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殊途同归。对杜威哲学的研究在当代中国具有积极意义。

 

2、马克思论坛第93

于2014年11月24号上午,在锡昌堂420室,举办马克思论坛第93期。本所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段忠桥教授主讲“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正义观念”。段忠桥教授认为,政治哲学逐渐成为哲学界所关心的内容,而对正义观念的理解问题尤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马哲学界在探讨正义观念时,往往不能很好地从经典作家的文本出发考察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观念的关系,然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离不开经典作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段教授还具体阐述了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实证科学”的争论。关于马克思如何谈论正义的问题,段教授认为,这里可以大致区分为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内谈论正义和马克思本人持有的正义观。他进一步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证性的科学,而马克思的正义观念只是规范性的见解,因此二者分属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个领域。

 

3、马克思论坛第94

2014年11月25日,在锡昌堂420室,举办马克思论坛第94期。本所邀请南开大学哲学院王南湜教授主讲“马克思‘历史科学’概念的近康德阐释”。王教授指出,从马克思思想本身的发展来看,对马克思哲学做一个近康德的阐释,即论证马克思思想当中的康德元素怎么从他的历史科学的概念里面一步一步的逼出来的。首先说明马克思的“历史科学”的概念是针对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提出的,实际上是将历史科学与唯物主义等同起来,将历史哲学与唯心主义等同起来,并返回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概念进行了梳理。进而从近代科学的意义上来阐述科学,指出机械因果观使得科学必须具有决定论的因素。随后,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的历史科学,指出前者在方法论的重视上不及后者,更多的是在某种意义上将历史科学归类为实证科学;而只有在《资本论》中对科学的对象有所限定才产生了真正的历史科学,即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现历史哲学到历史科学的转变。接着王老师论述了历史科学这种超时空的模式如何来把握历史过程,即通过将旁观者的视角彻底化,并借助历史性变化的“生产方式”这一概念把历史过程划分为若干模式,对这些历史模式分别加以把握;而对这些历史模式间的关系则站在自己的时代以目的论的眼光来把握,即“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最后,通过自由王国引出有关马克思的目的论争论,指出《资本论》本身并没有论证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只论证了资本主义会由于自身的发展带来自身的覆灭,共产主义作为最可欲求的状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是可能的;这里留下了非决定论的缺口,意味着应从行动者的视角来建构另外一种可以叫做价值科学的东西,而这则需要后人来完成。

 

(三)、主办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0期、21期

1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0期

10月8日下午,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举行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0期,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杨玉昌副教授做了关于“作为治疗的哲学”的主题报告。杨老师从西方哲学史展开,从法国哲学家福柯所关注的问题域入手,深入浅出的解读了福柯对于精神病医院及监狱等场所的看法,并结合他本人给本科生开设的“福柯研究”课程带领学生去广州市脑科医院及男女监狱的实习见闻,探讨了哲学对于这些领域的价值。他认为,哲学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可以多元化的、被应用于生活的、走向实践的,典型例子就是哲学可以为身处上述领域的人们提供“治疗”作用。主讲报告结束后,与会老师与参加过实习的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师生们认为,“作为治疗的哲学”展现了理论与生活相连接的新方式,体现了哲学模型与生活模型的相互启发性。杨玉昌副教授把哲学与爱心和智慧相联系的观点十分新颖,对于“作为治疗的哲学”的理论思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1

2014年12月22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1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期研习会的主题是“罗尔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思想的比较:正义、人性、社会想象”,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研究员钱永祥主讲,徐长福教授主持,林育川副教授和邓伟生博士评论。讲座中,钱永祥研究员通过对“人性论”、“正义”、“社会想象”三个方面的细致阐述,对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较全面的比较。首先,在“人性论”方面,钱永祥研究员认为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均追求个人的解放,但是在这种“解放”所包含的要求以及涉及的方面上,两者的观点不同。传统的自由主义着眼于“抽离”,即论证一种“个人”,其自由来自先于、或者独立于、或者高于社会关系与制度。权利与自由保障了个人的这种意义的解放。近代的自由主义除了强调抽离之外,个人尚需要众多的资源与能力,方能确实发挥个人的自主选择,进而创造、掌握身处的社会关系。其次,在“正义”方面,马克思似乎并没有一套“正义”的概念,更没有任何完整的分配正义概念。但在另一方面,从马克思坚持“剥削”这个概念来看,他对于剩余产品如何分配,是暗含着某种“正义”的标准的,可是他所列举出来的“按劳分配”与“各取所需”,都称不上“正义”。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决定了分配关系是资本主义(或者任何阶级社会)的本质性特色。而自由主义则相信分配制度可以在相当度上独立于生产关系,即随着民主的发展,政治力量可以独立于生产关系,进而自行决定分配关系。自由主义不再视个人为静态的需求“单位”,每个人静待等量的福祉、资源、或者权利、自由等来填补,而是主动的生活者、追求者,这种生命的进行以及追求的过程,提供了分配的标准。最后,在“社会想象”方面,马克思的社会想象,是循着生产关系来发展的。罗尔斯的社会,主要是一种“公民”的组合,由自由、平等的个人按照公平的条件进行社会合作。这种公平条件会规定社会生活的基本面向应该具备何种面貌。基本面向涉及社会的基本结构,但在基本结构之外的社会生活则各行其是。钱永祥研究员认为“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比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官僚国家主义、权贵资本主义、权贵的政治垄断等需要检讨与批判时,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作为启蒙传统的一部分,可以提供很好的思想资源。在讲座的评论与讨论环节,徐长福教授指出,钱永祥研究员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讲座。随后,邓伟生博士、林育川副教授等在场师生针对罗尔斯的“正义”观、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等方面与钱永祥研究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四)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召开第三届异质性哲学专题研讨会

2015年1月4日,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异质性哲学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锡昌堂420会议室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有来自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二十多名师生参加。本次会议以异质性哲学为中心,包括“异质性哲学的原理”、“异质性哲学的应用”、“异质性哲学与哲学史”与“实践哲学的传统”四个主题。围绕着异质性哲学及其相关领域,与会学者展开热烈讨论。与前两届异质性哲学研讨会相比,在本次会议中,年轻学者和学生进一步参与异质性哲学的讨论和研究,并在异质性哲学及其相关领域作出了颇具意义的思考。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并鼓励与会学者深化对异质性哲学的理解,到更广阔的哲学论域中推进对异质性哲学的研究。

 

五、学术交流

1、2014年1 0月13日,马天俊、徐长福两位教授在长春参加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主办的“纪念高清海先生逝世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2、2014年10月18—19日,徐长福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参加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在会上做了题为“为人民服务是否应以人民同意为前提?——从列宁与考茨基的一场争论看马克思主义执政观的两歧”的报告。

 

3、2014年10月20日,徐长福教授应邀在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作了“为人民服务是否应以人民同意为前提?”的学术报告。

 

4、2014年10月9日至10月21日,吴重庆教授赴英国参加由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主办的“中国乡村宗教研讨会”(The workshop on religion in rural China )。

 

5、2014年11月1-2日,徐长福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由华东师范大学知识与行动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知行哲学的当代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实践之“我”与理论之“我”——笛卡尔之“我”的语用调查》的大会发言。

 

6、2014年11月8—9日,徐俊忠、吴重庆教授在海口参加由海南师大具体承办的首届“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中国农村发展”论坛,该论坛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发起、由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发起主办。

 

7、2014年12月1-2日,徐长福、马天俊、刘森林、陈长安在清华大学参加由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研讨会。徐长福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黑格尔Subjekt概念的两个维度与三层含义——基于《<精神现象学>序言》的一个理解”的大会发言。马天俊教授作了题为“错位与继承: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理性狡计”的大会发言。刘森林教授作了题为“自在之物与物化”的大会发言。陈长安讲师对陈浩博士“什么样的主观自由才能见容于共同体”发言进行了点评。

 

8、2014年12月4日,徐长福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作了题为《笛卡尔的“我”究竟指什么?》的学术报告。

 

9、2014年12月5日,徐长福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作了一场《谈谈理论与实践的反差》的学术报告。

 

10、2014年12月28至30日,刘森林教授在厦门参加由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研究所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虚无主义的本质与克服:马克思与尼采的思路”的大会发言。

 

六、人才培养

2014年11月24日,马哲专业博士生刘红卫、李静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