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3年上半年成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12 译文1 著作1

1、刘森林:《物象化与物化:马克思物化理论的再思考》  载《哲学研究》2013年第1期

【摘要】:历史唯物义的“物化”概念一直隐含着一些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应该仅仅在肯定的层面上理解它,还是应该更多关注其批判性的意义?从德文用词的角度看,(物化)与(物象化或事化)是否应该予以区别?是应该仅仅关注文本及其思想,还是应该首先关注该思想与当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关联?如果考虑到自卢卡奇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反物化的思想与当下中国追求现代法制国家的努力存在明显反差,以及马克思与韦伯、卢卡奇在此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确切地思考马克思的物化概念就显得更有意义。

 

2、刘森林:《为什么要关注虚无主义问题?》 载《现代哲学》2013年第1期

【摘要】:虚无主义问题是传统深厚、现代化晚外发的大国对现代文明哲学基础的反思与质疑。德国、俄国和中国是依次经历这一问题的国家。它反映着这些国家对现代文明本质的前景的思考,印证着现代化逐步成功后进一步的文化追求。从学术上说,这一问题诞生在雅可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中,并在马克思对施蒂纳、海德格尔对尼采的批评中逐渐深化和拓展。相比于德国的哲学表达与俄国的文学思考,中国虚无主义话语追求积极入世,追求根本解决等特征,也颇具特色,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3、林育川:《正义的谱系》 载《哲学研究》2013年第1期

【摘要】:本文拟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正义观的这一谱系加以描摹,从而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思考正义问题提供一个理论逻辑上的参照。

 

4、林育川:《G.A.柯亨论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困难》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1期

【摘要】:作为平等主义正义论者,柯亨一直致力于批评和反思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在2008年出版的《拯救正义和平等》一书中,柯亨依然高度关注这一主题。在柯亨看来,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并不是一个通过对最不利者进行补偿而导向平等的原则,反之,差别原则与不平等,乃至较大的不平等是兼容的,并且,这样一种不平等不能从正义的角度得到辩护。在该书中,柯亨不仅论证了差别原则的运用与不必要的不平等兼容,而且挑战了差别原则本身,认为差别原则由于认同源于道德任意性的不平等,因而不是绝对正义的原则。然而,尽管柯亨的批评有助于罗尔斯的支持者重新检视和反思罗尔斯正义论的某些基本原则和观点,但他的平等正义观在本质上只是一种理论乌托邦。

5、林育川:《普遍人权的解构与中国人权模式的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分析》 载《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摘要】:西方启蒙时代以来自我标榜为普遍人权的自由主义人权观19世纪40年代已经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解构,这一解构有助于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及其他左翼政治家超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狭隘视域,推动人权理论的更新乃至建构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近代中国从西方引入的人权观念已经不再是自由主义的消极人权,而是烙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印记。在当代中国人权模式的建构中,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仍然是一种主导性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思路去解读中国人权的形成和演进,将提供一个切合历史事实的视角,有助于更为中肯地评判中国的人权理论与实践,也有助于更合理地厘定中国人权模式与普遍人权的关系。

6、Lin Yuchuan, “Confucianism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Democracy”, in BartoszWojciechowski (eds.), Moral Norms, Legal Rules and Democratic Principles, Frankfurt: Peter Lang GmbH, 2013, pp. 299-318.

 

7、林育川:《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社会民主》 载《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1期

【摘要】:在学界,一种流行的观点指责社会民主是改良主义,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民主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民主所持的态度并非如此简单化和单向度。恩格斯对英国社会民主制的展望、马克思对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共和国”理想之实现的判断,折射出他们视野中的社会民主就是一种无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而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某些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批评,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的原因,则需要进一步辨析。后来苏联政治模式的缺陷充分地表明了简单化地断定马克思反对社会民主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这一点已为卢森堡和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澄清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民主概念的误解,有助于深化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

 

8、徐俊忠:《马克思社会公正观:一个批判性的范本》 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27日(马克思主义月刊)B-01版面

【摘要】:马克思政治哲学思维并非建立在对不公正社会进行校正、改良的基点上,而是建立在铲除产生社会不公正的基础上。显然,这是革命的要求而还是改良的要求。

 

9、旷三平:“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反思   载《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3年第1期  

【摘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构成学术研究的焦点。基于对“重建”历史唯物主我的思想前提、理论视角、价值取向、精神归旨和研究方法的反思,我们认为,“历史决定论”可以反思但不能冲淡或消解;不能仅仅关注生存实践的“本体”,更要关注生存实践活动于其中的社会存在的“本体”;“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不能诉诸“本人为本体”而应坚守“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历史唯物主义是“真正的实证科学”,也是“真正的哲学”,没有“本体论”追求和承诺,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概念的“重构”而是顺应时代的理论创新。

 

10、龙霞:“共产主义”是康德意义上的调节性理念吗? 载《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摘要】:为抵御共产主义理念所遭遇实证化的阐释误区,有学者提出应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定位于康德意义上的调节性理念。本文经过考察后认为,这一做法不可避免会导致如下“后果”:首先会消解掉马克思哲学探索社会现实总体这一根本主旨;其次会掩盖了马克思与康德对“人作为有限存在者”的理解差异;最后则抹煞了共产主义观念与康德调节性理念在“超越性(理想)”意涵上的不同。因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并不能看作是康德意主义上的调节性理念。

 

11、田明:真理的目的性与辩证法的感性维度 《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摘要】:辩证法思想虽然在中国广泛传播,但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往往是放在认识论上,忽视了情感的维度,这是对辩证法不完整的解读。辩证法作为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与单纯的主体性反思不同;辩证法思想内在包括的对话形式告诉人们,认识不仅需要关注道理的客观有效性,同时还要关注道理传播的正当性,因为正确的道理在社会传播中有可能被歪曲。道理的客观有效性是辩证法的内容,道理传播的正当性是辩证法的形式。辩证法的主旨是通过批判和超越逐步趋向真理,超越的动力不在内容之中,而在形式之中,因此,超越当下局限性的根本是对偏见的超越。考察辩证法的情感维度将偏见作为研究对象,以求在情感机制中寻求消灭偏见的手段。

 

12、吴重庆:中国当代史与底层社会研究 载《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在组稿“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第二辑)”上发表该文作为笔谈。

 

译文1篇

1、林育川译,“柯亨评艾伦·伍德的《卡尔·马克思》” [英] G.A.柯亨 著,载《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第6期

 

专著类:1部

陈金龙:《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由人民出版社 2013年4月第一次出版发行。该著作是他承担本基地的重大挂标课题“近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题的最终成果。

【摘要】:近代中国,各种思潮同处一时、同聚一域,发生对话、碰撞,出现交流,交锋,走向借鉴、融合,实属正常文化现象。本书集中探讨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三民主义、科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效应,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深刻影响。本书依托史料尽可能回归历史的场景、还原思想的真实,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另化研究的空间和视野,也深化了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和认识。

 

二、项目管理

11项基地重大招标项目顺利结项

1、李宗桂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研究”

2000ZDXM720010,鉴定等级为合格。

2、徐俊忠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研究”02JAZJD720020,鉴定等级为合格。

3、何萍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02JAZJD7200,鉴定等级为合格。

4、郁建兴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国家学说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研究”05JJD710134 ,鉴定等级为合格。

5、旷三平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现代阐释 05JJD710133,鉴定等级为合格。

6、刘森林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05JJD720015鉴定等级为合格。

7、郑永廷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与规律研究”07JJD720047,鉴定等级为合格。

8、李尚德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苏联解体后的俄国马克思主义状况研究”08JJD720035,鉴定等级为合格。

9、陈金龙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08JJD720027,鉴定等级为合格。

10、徐长福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西方自由思想传统”06JJD710010,鉴定等级为合格。

11、王晓升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06JJD710009 ,鉴定等级为合格。

 

三、学术活动及学术交流

1、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2

2013年3月29日,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2期在本所会议室举行。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谭安奎副教授在本届研习会上做了“魅影重重的好公民形象:反思当代西方的公民性(Citility)研究”的报告,林育川博士担任报告的主持人和点评人。

谭安奎副教授在报告中梳理和比较了西方当代三种重要的政治思潮,认为古典自由主义的公民性理论把公民性确立为私人性的美德;商谈民主关注的重点是与公共商谈相关联的公民性,从而对于公民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其理论内含的完善论可能会导致对某些公民的强制和排斥;相比较而言,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既能实现公民的公共自主性与私人自主性二者的同源共生,又能避免商谈民主所带来的强制和排斥。因此,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论对于重构公民性是最成功的方案。最后指出,上述的所有方案对于公民性的要求,都不要求公民的参与美德,因此无法解决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动力缺乏的问题,也无力于重塑公民的参与美德,就此而言,当代西方政治理论所描述的好公民形象仍然是魅影重重。本所徐长福教授、谭群玉副教授、林育川博士和龙霞博士老师和部分同学参与了讨论。

 

2、马克思论坛第77

2013年4月3日,马克思论坛第77期在本所在会议室举行,由美国北卡卫理公会大学哲学与宗教系主任杰瑞米•哈特斯维特主讲“想像在哲学中的作用”。瑞米•哈特斯维特认为,怀特海思想的一大长处在于对主客二元论的解构,这有助于我们从沉闷的科学精英的偏见中解放出来。接着他阐述了暗物质和想像的方法。得出结论:他所做的,是一些逆向工程。他已经采取了怀特海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上帝的渴求和注定的可能性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必要限制的原则,但强大的创造力将被分发到每一个挥舞着想像力的生物。瑞米•哈特斯维特先生的独到见解,使在场的师生深受启发。此期论坛由刘森林教授主持。

 

3、马里奥·温宁博士受聘中山大学马哲所客座研究员

2013年5月5日下午,马里奥·温宁博士受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仪式在本所会议室举行。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所长代表学校和研究所致欢迎辞。她首先表示热烈欢迎温宁博士的加盟,这将是国内高校中首位外籍人士加盟到马克思主义队伍中来,有助于开阔我们自身的国际化视野,提升本所的学术声誉。接着,李萍所长谈到,中山大学是一座办学悠久的大学,明年就是90年校庆,希望温宁博士在随后这一年的工作中,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马里奥·温宁博士发表了受聘感言。他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中国,在欧洲一样也很重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对传统需要研究,也现实更需要研究,尤其是处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不论欧洲,还是在发展中的中国,都会遇到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他个人非常看好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这样一个高端的研究平台。希望加盟后和同事们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4、王南湜教授受聘中山大学马哲所讲座教授暨学术报告会

5月27日上午,本所在文科楼328室举行王南湜教授受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讲座教授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基地所长李萍教授颁发聘书并致辞。随后王南湜教授发表了受聘感言,受聘仪式由刘森林教授主持。王南湜教授学术报告会主题是“马克思哲学中实践旨趣与理论旨趣的张力及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

这次报告会作为本所实践哲学讲坛的第三期。论坛由马天俊教授主持。王教授从对马克思主义来源的惯常理解出发,切入到马克思理论中的实践旨趣与理论旨趣的张力问题。他将该问题放置到西方科学思想的近代转型以及宗教神学思想的内在张力背景下进行辨析。认为马克思思想中发生了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双重倒置,从而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双重理论视角:一者是改变世界的行动者视角,一者则是解释世界的旁观者视角。最后认为,这双重视角是相互不可还原的。这种不可还原性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基于单一的行动者视角或旁观者视角,将马克思哲学构成一个逻辑一贯的体系。主讲结束后,徐长福教授进行了点评。

王南湜教授是教育部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会常务理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政治哲学。他的加盟,将对中大马哲基地及哲学系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贡献。

 

5、马里奥·温宁博士主讲马克思论坛第78

2013年5月5日上午,马克思论坛第78期在马哲所会议室举行,论坛由来自澳门大学的马里奥·温宁博士做关于“批判、规范性与语言”的主题报告。温宁指出,批判理论为正当性问题困扰已久。哈贝马斯通过将批判理论的规范性标准建基于交往理性(内在于语言)之上来解决这一困境,然而,这是一种退回到基础主义的尝试,即肯定语言的先验有效性,而否认已为阿多诺等批判理论家们揭示出来的语言与规范性之间更为激进的辩证关系。与此同时,对正当性问题的畸重导致批判理论对意义——解放——维度的忽略。温宁主张批判理论应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把对于正义和意义的关注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既要重视语言有效性和正当性的维度,又要重视语言为世界解蔽即创造性的维度。这样,现代批判理论才能更好地回应现代性的挑战。大家就主讲中所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6、马克思论坛第79

2013年5月21日上午,本所主办了马克思论坛第79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贺照田副研究员主讲:“文革”后期激进思潮的构造与终结——从毛时代政治感如何把握说起。贺老师系统地整理了自1956-1977年间,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特别是对大陆近三十年历史出现具有决定性的1977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最具主导性的政治感的基本内容。贺照田认为,文革从发动者的角度看,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对他们认为的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价值与要素的超越冲动;对被认为是革命的阶级的创造潜能;对毛泽东个人的信念和对他们认为曾行之有效的革命经验的信念等等一系列的混合。贺老师的报告激发了与会师生的强烈兴趣,引导着师生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

 

7、马克思论坛第80

2013年6月14日下午,本所第马克思论坛第80期在本所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主讲嘉宾是来自武汉大学博导萧诗美教授,主讲题目为《对立同一:爱的哲学——兼论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督教神学起源》。中山大学马哲所的徐长福教授主持了论坛。

萧诗美教授认为,应该沿着古代本体论到近代辩证法再到现象学的线索,追溯辩证法的本来意义。萧教授指出,“对立同一”即辩证法,最初是黑格尔对基督教核心理念“爱”的哲学阐释。随后,萧教授论证了爱和生命扬弃反思的知性而升华为辩证的理性,并明确了辩证法的基督教神学起源对重新理解辩证法所具有的意义,明确了和谐哲学才是辩证法的本义,而非传统所理解的斗争哲学。

主题报告后,徐长福教授进行了点评。徐教授认为,萧教授将马克思学说置于西方哲学的理论背景中进行研究,路子纯正,功力深厚,听众受益匪浅。

 

8、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3
    2013年5月14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3期在马哲所会议室举行。由哲学系钱捷教授主讲“彻底性与超绝哲学”。钱捷教授提出:一个完备的超绝哲学体系必须是一个基于本源的明见性的演绎系统(我们在胡塞尔和后康德主义的体系中分别看到了对于明见性和对于演绎关系要求)。在这个系统中,自在之物将最终被扬弃,而那些验前的认识能力则将发生于本源的明见性,一个完备的超绝哲学必将是一种超绝发生学。

 

9、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4
    2013年6月21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4期在马哲所会议室举行。由张伟副教授就“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如何是现象学的?”进行了主题演讲。张伟副教授概括了舍勒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并分析了其质料价值伦理学两个层次(现象学的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继而从总体上讨论了舍勒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即1)质料先天主义、2)绝对主义与客观主义以及3)价值人格主义或凝聚主义。

 

四、获奖:

1、2013年4月,刘森林教授的专著《追寻主体》,(200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

2、2013年6月,刘森林教授荣获2013年2010—2011年度省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类一等奖,获奖论文是发表在《哲学研究》2010年第9期上的《实践、辩证法与虚无主义》。

 

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

1、2013年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A02资讯,刊发了《十八大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访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

李萍认为,十八大为中国未来发展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面对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继续抓住并利用好机遇,以这促进深化中国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李萍教授结合她本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改革开放视域下社会意识变化特点与趋势研究”,按研究计划设计了“改革开放进程:怎么看,怎么办”的调研主题,对数十位老领导、著名学者、企业家代表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召开了两个街道的社区群众座谈会和对近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虽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价值多元和利益分化的格局已然形成,但民意对中央提出继续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却高度一致,对广东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所标示的取向与策略表示出比较集中的认同。被访者较为一致的共识是:中国改革开放绝不能走回头路,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民生问题与社会管理是继续深化改革的三大重点。李萍教授认为,必须尊重规律,改革不走回头路,坚持核心价值观,推进改革深化。

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之时,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山大学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发展,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大人继往开来、追求卓越的历史选择,是中大人牢记使命、服务国家的时代责任,也是中大人直面挑战、推进发展的迫切需要。

(特别注明:李萍教授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

 

六、人才培养

2013年5月27日至28日,马哲专业博士生杨宇斌、曾特清、林福山、袁丽、李丽丽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

2013年5月23日,马哲专业硕士生覃万历、郑镒、潘怡吉、林晓青、杨秋兰、苏淑婉6位同学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