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1年上半年成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6

1、刘森林:“主体”在什么意义上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   载《哲学动态》2011年第2期

【摘要】“主体”是近现代哲学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从马克思到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主体”概念受到的批判日益严重。其中流传甚广的一个命题是,“主体”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这无疑剥夺了“主体”概念的科学品格。主体概念的意识形态性质是在法兰克福学派与阿尔都塞学派分别得到明显的确认,到哈贝马斯那里,主体概念讨论的可能性都被取消了。可见,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批判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明显错位。在主体性问题上,自我主体在意识层面和行动层面还远未弄清楚,对它的研究当下正成为显学,主体性哲学不但没有被取代,反而正作为新问题引起人们更大兴趣。本文针对“主体”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的观点做一个简单的批判性回应。

 

2、刘森林:从物化到虚无:关联与重思 载《现代哲学》2011年第2期

【摘要】作为一个现代性反思的概念,“物化”应予以细分。分别对应Verdinglichung 和Versachlichung的是“物化”与“物象化”(“事化”)。“物象化”(“事化”)是切入问题的关键,它意味着制度愈来愈成熟、规范、严格、见事(物)不见人。是着眼于其效率的提高还是对个性的压抑?无论如何,立场的选取,相应的认知方式,都会驱使“虚无”问题的呈现。“虚无主义”意味着一种现代化的方案,意味着一种整合各种价值的雄心,一种整体地把握世界的冲动,更意味着难以割舍的主体性立场。这个主体性立场规定着谈论“物化”与“虚无”的基本边界。

 

3徐长福教授在英国马克思主义学界的重要刊物Studies in Marxism (An annual volume from the Marxism Specialist Group of the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第12卷(2011年)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Relation between Marx and Kang You-wei's Predictions on Social Progress in China”的学术论文。这是作者第二次在该刊发表论文。

 

4、旷三平:形而上学的“袪魅”——兼论哲学“终结”的“终结” 载《人文杂志》2011年第1期

【摘要】自巴门尼德始,形而上学经历了一个学科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黑格尔哲学将其推到了顶峰和完成。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看来已落入不可自拔的理论窠臼,成为被诘难的标靶和遗弃的对象。然而,痛贬形而上学学科化的种种时弊并不意味着形而上学本身超越性意义的终结,更不意味着哲学致思的终结。在马克思哲学中,形而上学是关于人的生存本性理解的形上视阈,本体论维度和哲学思维方式。

 

5、张宪: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的精神价值  载《现代哲学》2011年第1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犹太-基督宗教用自己丰盈的精神乳汁滋养起来的一个强大的思想对立物,两者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叙事结构:第一,对世界作一种包罗万有的统一的描述;第二,有一个完整的关于人类堕落与拯救的“故事”;第三,有一个着眼于未来的“终末论”形态和弥赛亚信念;第四,强调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用“颠倒”的方式,表达了基督宗教的精神价值。因此,只有理解基督宗教,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质和终极诉求;反过来,只有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理解基督宗教信仰的精神价值。基于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热切追求的真诚态度,马克思主义者和基督徒可以通过相互追问,各自从对方身上发见要表达的那种终极的精神价值。

 

6、谭群玉:新启蒙运动性质新探   载《学术研究》2011年第2期

【摘要】1936-1940年的中国新启蒙运动虽部分由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者所发动,而其性质则是一场以自由民主为取向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主要基于该运动系应建立文化救亡的“最广泛的联合阵线”和自由民主政治而生,“新哲学”者在运动中为使联合面尽可能广泛而不得不严防组织领导的宗派性并主张自由竞争,新启蒙者自己给运动的定性也是爱国主义、自由民主主义和理性的综合运动。国共两党对该运动的最终取缔或放弃,昭示着其自由民主的第三条道路方向。

 

会议论文

《现代哲学》杂志2011年第1期,在“继往开来的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题,刊发了一组有代表性的会议论文,其中,本所研究人员发表了两篇。

1、徐俊忠教授发表了“面对先师仅有感恩是不够的”——在刘嵘、高齐云、叶汝贤教授学术贡献研讨会上的发言。

2、王晓升教授发表了“虔诚勤奋读马列 有教无类育新人”——怀念叶汝贤先生

 

(二)出版专著一部

1、刘卓红等著《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2011年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摘要】本书首先从整体的视角探讨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生成及特色,揭示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渊源,重点探讨了其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关系。实践—主体—总体的思想构成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回归的理论贡献。其次重点探讨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几个主要思想: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及主体性哲学、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葛兰西的政治思想、布洛赫的社会历史哲学。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对资本主义人性异化的批判及对人类的拯救,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无疑对当今我们在全新背景下重新思考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获奖

1、徐长福:专著 《走向实践智慧》 2008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荣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2、刘森林:专著《追寻主体》  2008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荣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三、项目管理

郑永廷教授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
2011年5月19日,根据《关于批准下达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的通知》(教社科司函[2010]238号),经教育部专家评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被批准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项目批准号:10JZDMG030)项目第一首席专家为教育学院郑永廷教授,项目的批准经费为50万元。

 

四、学术交流

1、徐长福教授应邀于2011年上半年赴美国加州讲学,先后作了5场英文学术报告。现简述如下。

 ⑴、2011年2月8日在圣迭戈大学(University of San Diego)作了题为“全球正义与劳动的跨境流动(Global Justice and the Cross-boundary Mobility of Labor)”的专场学术报告。

 ⑵、2011年2月14日在罗耀拉·玛丽蒙特大学(Loyalo Marymount University)作了题为“爱:差等还是平等?——对儒家、墨家和基督教关于爱的观念的一个比较(Love: Partial or Equ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fucian Love, Mohist Love and Christian Love)的专场学术报告。

⑶、2011年3月10日在伯克利耶稣会神学院(Jesuit School of Theology, Berkeley)作了题为“马克思的宗教观及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Marx’s Conception of Religion and Its Impact on Modern China)”的专场学术报告。

 ⑷、2011年4月18日在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作了题为“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老子和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对话(The Naturalization of Man vs. the Humanization of Nature –A Dialogue between Lao Zi and Marx on the Conception of Man-nature Relationship)”的会议学术报告。

⑸、2011年5月16日在圣塔·克拉拉大学作了题为“论中国民族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Christianity)的专场学术报告。

 

2、刘森林教授应邀到有关高校作学术报告,简述如下。

⑴、2011年4月18日,刘森林教授在湛江师范学院作了题为“马克思物化理论再思考”的学术讲座。

⑵、2011年5月6日,在 山东大学哲学院作了题为‘面向虚无的物化:从Verdinglichung与Versachlichung的区分入手”的学术讲座。

⑶、2011年5月20日—21日,刘森林教授参加在南京政治学院举办的“第十一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作了主题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内的启蒙”的大会发言。

⑷、2011年 5月24日 ,刘森林教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作了主题为“  物化与虚无”的学术讲座。

⑸、7月1日,刘森林教授在广州大学作了题目为“  虚无主义:从德国到中国”的学术讲座。

 

3、2011年6月7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邹诗鹏教授来本所主讲马克思论坛第53期,主讲题目为“青年马克思何以在激进民主主义上逗留?”

 

五、人才培养

1、2011年6月1日,马哲专业共有10名硕士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

2、2011年6月7-9日,马哲专业10名博士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