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0年下半年成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项目管理

李萍所长获得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重大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通知,经全国哲学社会规划办领导小组批准,我校共获得2项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第一批),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所长李萍教授投标的《改革开放视阈下我国社会意识变动趋向与规律研究》获得立项,项目批准号为10zd&048,资助总额为70万元。

 

二、科研成果

 论文类:共发表论文12译文1

 著作类:出版著作1部 

1、李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诠释与审视》  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7期

【摘要】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及其特点进行分析。首先,提出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几种概念诠释:基本诠释,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包括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诠释维度。其次,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理论过程、理论功能的角度概述其三个特点:强烈的阶级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明确的主导性。最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质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诠释特点的契合进行了历史与理论的分析。

 

2、刘森林:Entfremdung and Expartriartion: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the Ecosystem  Predicament,Internatonal 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Volume VI.2 Spring 2010.

 

3、徐长福:《论一阶谓》  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5期

【摘要】符号指谓可分为三个阶次。以个别词为主词、以表实在意义的普遍词为谓词的符号指谓为一阶指谓。一阶指谓的真假,取决于个别词所指代的对象是否在自然直观中存在,以及实在词所提供的意义在对象身上有无直观对应物。把一个实在词归给一个个别词,这就是一阶谓。一阶谓可分为对亲指的述谓和对非亲指的述谓。亲指的对象完全在直观中,其异质性自动呈现,迫使述谓加以接受,这叫“直观决定述谓”。可是,在对非亲指的述谓中,由于对象不在直观中或不完全在直观中,述谓所受到的直观约束是间接的和柔性的,从而易于根据有限直观素材进行主动的同质化建构,并导致异质性的减少或去除。同质化发展到极致就是概念化,其原则为“述谓决定直观”——概念具有颠覆直观的力量。概念化是一阶谓的痼疾。

 

4、徐长福:《四谓词抑或二谓词——对亚里斯多德述谓划分理论的批判性重构》载《哲学与文化》2010年第37卷第八期  该刊已收录于A&HCI

【摘要】亚里斯多德根据是否表现本质(to ti esti)和能否跟主词换位这两条原则把谓词分为四类:偶性(accident)、种(genus)、特性(property)和定义(definition)。这种划分预设了属(species)为主词。可实际上,属也可作个别事物的谓词,就此而言,四谓词之一的种应改为属种。从谓词划分所操作的词语对象上看,偶性和属种是非复合的词语,而特性和定义是复合的词语,后者可以由前者的复合来说明。因此,谓词在最抽象的层次上不应该分为四类,而应该分为两类,即属种和偶性。特性和定义是亚里斯多德不自觉地引入了两个辅助原则对两类谓词加以复合的结果:引入模态原则将偶性划分为必然偶性和偶然偶性,特性和定义都是种和必然偶性的复合物;引入属种统一性原则来区分特性和定义——凡是在逐层划分事物的过程中能保持属种统一性的必然偶性就是差(differentia),而差和种的复合物就是定义。可是,由于任何偶性都有自己的属种统一性,因而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差是无法从其诸原则中推得的。

 

5、徐长福:《实践主词、实践主体和自由本体——从“我”说起》 载《现代哲学》2010年第4期

【摘要】“异质性哲学”是笔者近年来阐发的一套哲学理论,其中包含一种自足的分析方法——异质性分析法。该方法最突出的操作特点是“循名责实”,即根据符号所对应的直观情况去考察意识的内容与品质。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实践,意味着分析的着眼点不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而是实践主体用来意指其自身及其客体的符号,即用作实践主词的符号和用作实践谓词的符号。在逻辑关系上,实践主词优先于实践谓词,而充当实践主词的最基本的符号就是“我”。因此,从“我”说起,看看“我”在实际的使用中究竟意指什么,以及它与其所意指的对象究竟是何关系,就成了实践分析的一个合理开端。本文是对这一开端的演示,从作为实践主词的“我”出发,经过作为实践主体的我,达到“我”与我的统一,即作为自由本体的个人。

 

6、徐长福:《实在辩证法:范畴词的误用》 载《哲学动态》2010年第11期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近年来提出的异质性哲学理论,旨在通过说明“实在意义和范畴意义”的基本原理,以黑格尔和恩格斯为例分析实在辩证法把范畴意义误用为实在意义的问题,以期把辩证法的探讨引向学理的深处,或者至少可以减缓一下时下对辩证法诠释话语和分析话语失衡加速的势头。

 

7、徐长福:중국에서의 마르크스주의의 몰이론화와 몰자유화,2010년 제7권 제4호。

 

8、王晓升:《略论社会重视的分配与再分配》  载《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摘要】社会重视的再分配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一样,是正义社会制度建构中的重要内容。社会重视就是个人相互之间以及社会对于个人的特殊成就的承认。这种承认形式从传统社会的社会赋予转变为相互承认。这种相互承认或者社会赋予除了受到个人成就和价值标准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群体斗争、国家调节以及公共领域的影响。社会群体通过区隔策略为表征社会重视的象征符号而相互竞争,政府则通过调节象征符号分配对社会重视进行再分配,而作为文化交流的公共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社会重视的公正分配。

 

9、王晓升:《作为关系的社会概念——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思路》   载《学习与探索》 2010年第4期

【摘要】在我国,一些学者主张从个人的活动出发来建构历史唯物主义,另一些人主张从社会结构的总体上来建构它。这两种做法都容易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实际上,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被当作关系来理解。所有的人都是社会关系网上的节点,社会就是各种不同关系构成的多样体系。社会历史研究就是对于这种关系网络的解释,人也通过对社会关系网络的解释而对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超出个人控制范围的虚拟结构,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会破除这种虚拟结构并使社会关系结构得到变迁。

 

 

10、陈金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探析》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摘要】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领袖群体、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其中,领袖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者与主题的确立者、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的把握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者与诠释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差的纠正者。知识分子担负了引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参与了中国国情的探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建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运用者。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理论取向与实践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坐标与素材,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则是检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尺度。

 

11、陈金龙:《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摘要】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民族主义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基础、准备条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实现了对民族主义的改造,赋予民族主义新的特点。

 

12、龙霞:《从劳动逻辑到实践逻辑》  载《现代哲学》 2010年第4期     

【摘要】马克思实践哲学面临了从劳动逻辑向实践逻辑提升和转换的需要,以拯救易被化约于“劳动”之中的伦理—政治型“实践”范畴的独立地位。但这项工作必须自觉区别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实践”与“劳动”二分立场。马克思劳动概念中蕴含了属于它自身的伦理规范内涵,需要将这一伦理规范内涵释放出来,以完成向伦理—政治型实践范畴的过渡。

 

13、宋扬译文):《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思想意识转变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载《现代哲学》2010年第5期

【摘要】本文旨在辨证地评价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的社会福利发展,分析了这两个时期毛泽东和邓小平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及对社会福利结果的影响;明确思想意识对社会福利政策结果的影响是重要的。

 

刘森林:《启蒙主义、浪漫主义与唯物史观》 原载《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0期进行了转载。

 

专著类  出版著作1

1徐长福:《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探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

【摘要】本书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为主题的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十多年来已公开发表的18篇相关学术论文。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直被当作政治意识形态,对它的研究也长期被当作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的一部分。这种定位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学术品质受到普遍忽视,另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含量严重不足。在中国新时期学术事业渐趋正常化的大背景下,作者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探索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以期通过意识形态取向和学术取向的相对分离,使马克思主义研究变成一门奉行学术自由、遵守学术规范的真正学问。本书所收论文是这一探索过程的记录,分为一个前导和五个专题:(1)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2)关于马克思的人论;(3)关于马克思的哲学观、宗教观与意识形态;(4)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张力(5)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补漏    论文2

1、郑永廷:《当代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与价值彰显——努力建设健康的精神文化环境与精神家园》 载《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年第1期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我国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势与重大价值,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课题。经济、科技与精神文化的整合互动,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经济、科技决定论与精神动力论的统一,是经济、科技与精神文化的和谐发展,其核心是经济、科技发展的根源、动因是从经济、科技自身去满足,还是要从人那里去寻找的问题。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才能提供经济、科技发展的人文动力,孕育人的精神生活。

 

2、郑永廷:《论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向与方式——兼谈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提高》 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摘要】党当代社会精神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发展,既体现时代特征,又具有精神文化与精神生活自身发展的特点,呈现出竞争发展趋向、大众发展趋向、特色发展趋向。当代精神文化与精神生活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学习与继承、开发与创新。

 

三、主办学术会议

1、“刘嵘、高齐云、叶汝贤三位教授的学术贡献与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座谈会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哲学学会、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刘嵘、高齐云、叶汝贤三位教授的学术贡献与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座谈会”于12月1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小礼堂举办。此次会议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也系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之一。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梁庆寅、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田丰、广州大学副校长徐俊忠等出席会议。会议荣幸邀请到了刘嵘、高齐云、叶汝贤三位教授的夫人马菊英、王瑞芳和郑玉桂女士参加,会议由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主持。

广州大学副校长徐俊忠教授首先介绍了刘嵘、高齐云、叶汝贤三位教授的学术贡献。这三位教授,都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开创者、设计师、奠基人和建设者,也是国内学界的翘楚,更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巨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重要根基是由三位教授共同创建起来的。他们有着把坚定的信仰、自觉的社会担当与执着的学术追求融为一体的可贵学者品格。徐俊忠教授最后表示,作为后辈学人,面对先师,仅有感恩是不够的,还应努力把先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发扬光大。

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梁庆寅教授致辞。广东省社科联田丰主席、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黎红雷教授、广东省委党校李恒瑞教授等学者专家以及三位教授的学生代表也分别发言,表达了作为同事、友人、学生对三位教授的追思之情。

 

2、“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学术研讨会

2010年12月1-3日,由本所与广州大学联合举办的“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四十多人出席会议。

为了使会议讨论能够走向深入,本次会议与一般研讨会不同,采用了设置靶子论文,学者就徐俊忠教授的靶子文章“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个问题再探讨”展开深入的讨论,这种会议形式也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评价。会上,与会代表对“关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问题”、“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当代改革开放的关系”、“关于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徐俊忠教授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综合起来看,但是基本历史事实的呈现是最首要的。当代改革发展中我们遇到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态度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广泛地吸纳积极的东西,其中应该包括毛泽东的东西,我们不应该以一种偏狭的态度故意去屏蔽它。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和前三十年不是对立的,前三十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因素不应该被遮蔽,否则就堵住了我们吸取智慧的一个重要源泉。

 

3“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年12月17日,“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本所会议室举行,会议由本所和中山大学哲学系比较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张宪教授作为本次会议的倡议者,会议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张宪教授承担的基地重大招标课题“马克思的宗教观与人文关怀”而展开的。适逢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五十周年庆典之际,该会议为哲学系五十年系庆送上了一份贺礼。

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美国、德国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到会,其中曾庆豹、邹诗鹏、张双利等八位嘉宾分别作主题发言。与会者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的精神价值、当代西方左翼政治思潮的宗教转向、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的对话、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如何共同面对资本主义挑战等论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就发言人的报告精神和研究主旨来说,这次会议所进行的学术探索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两大进路、四种模式。其中两条进路可归纳如下:一条进路是重新阐释马克思的宗教观,从价值层面肯定它对基督宗教的“超越”;从“实证”层面肯定它对宗教社会学的贡献。另一条进路是把马克思主义放在基督宗教的文化土壤来加以考察,分析它与基督宗教之间可以互补的精神价值,并开创性地探究了两者如何融合起来、联手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世界和现代性的文化处境。而大会所呈现出的四种研究和讨论模式则包括:第一,文本梳理式;第二,思想诠释式;第三,哲学-神学式;第四,价值呈现式。

总之,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的关系进行探讨,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类似主题的研讨会,在国内还是首次举行。与会者认为,这样的对话交流不但有益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研究,也有益于推进基督宗教文化思想的研究。

 

四、获奖

1、李萍所长研究成果荣获“2010年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一等奖

日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向我校发来《关于公布“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2010年评选结果的通知》,李萍所长的研究成果《比较德育》荣获一等奖。
      

22010年宝钢教育奖评审揭晓,李萍所长荣获2010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五、学术交流

1、2010年7月16日至7月18日,刘森林教授赴上海参加由复旦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与当代社会理论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一个再思考”的发言。

 

2、2010年7月28日至7月30日,刘森林教授赴南京参加由南京大学主办的“马克思<大纲>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物、物化、物象化:马克思物化理论的重新检思”的大会发言。

 

3、2010年9月25日,刘森林教授赴南京参加由南京大学主办的“中英马克思主义研究研讨会”,在会上作了“中国自由之路:罗素的启示”的发言。

 

4、2010年10月15日,刘森林教授赴京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马克思论坛:纪念陈先达教授从教55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劳动与自由:百年中国的启示”的发言。

 

5、2010年10月28日至10月30日,刘森林教授赴韩国仁川参加由韩国仁荷大学与中国南京大学主办的“中韩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主体’何种意义上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的发言。

 

6、2010年10月31日,刘森林教授赴武汉参加由武汉大学主办的“纪念陶德麟教授80华诞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陶德麟教授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发言。

 

7、2010年11月12日至11月14日,刘森林教授赴桂林参加由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与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纪念恩格斯诞辰190周年研讨会”,在会上作了“恩格斯与辩证法”的大会发言。

 

8、2010年11月17日,李萍所长赴英国伦敦参加“全球化条件下的公民教育”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特邀发言。

 

9、马克思论坛第48 

2010年12月1日,荣剑受聘本所兼职研究员及学术报告会在本所会议室举行。李萍所长向荣剑颁发了聘书,对新生力量的加盟表示欢迎。荣剑研究员发表即时感言,感谢基地首任所长叶汝贤教授生前的提携和关心,表示加盟后要充分利用基地平台,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做出贡献。随后,他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学术报告。接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麾编审和《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鉴传今,作了论题之二“学术论文的三重境界”、“中国当代自由思潮”的报告,师生们深受启发。

 

10、马克思论坛第49

2010年12月14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张奎良在哲学系讲学厅作了主题为“社会形态之思:马克思的封建制理论”的学术报告。

 

11、马克思论坛第50

2010年12月15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孙正聿教授在哲学系讲学厅作了主题为“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的学术报告。

 

12、马克思论坛第51

2010年12月15日上午,南开大学哲学学院王南湜教授在哲学系会议室作了主题为“马克思的方法论唯物主义”的学术报告。

2010年12月15日下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在马哲所会议室作了主题为“批判方法与社会现实”的学术报告。

 

13、马克思论坛第52

2010年12月17日下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贺来教授在哲学系讲学厅作了主题为“辩证法与实践理性”的学术报告。

2010年12月17日晚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邹诗鹏教授在哲学系讲学厅作了主题为“唯物史观与经典社会理论”的学术报告。

 

六、人才培养

11月底和12月初,本所分别组织了申请2010年下半年中山大学马哲专业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答辩会。马哲专业共有7名博士生和1名硕士生顺利通过答辩,分别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