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9年下半年成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11

1、刘森林:Die Dialektik der Aufkaerung und der chinesische Nihilismus 载于Kritische Verhaeltnisse; Campus Verlag 2009   ISBN978-3-593-39009-3  (1.6万字)

 

2、郑永廷:《论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向与方式——兼谈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提高》  载《思想教育研究》 2009年第8期

【摘要】:当代社会精神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发展,既体现时代特征,又具有精神文化与精神生活自身发展的特点,呈现出竞争发展趋向、大众发展趋向、特色发展趋向。当代精神文化与精神生活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学习与继承、开发与创新。

 

3、徐俊忠,苏晓云:《“去工业化”与人民公社的困境》  载《现代哲学》2009年第5期

【摘要】:人民公社承载着组织农村工业化之重任,普遍试办社队工业企业、就地转移劳动力、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是人民公社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题中之意。然而1962年的政策大调整将其“去工业化”之后,人民公社被归结为一种纯农组织而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并由此开始陷入困境而走向终结。

 

4、张宪:《福音与革命——对近代基督宗教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反思》  载《此行何处:文明对话二》,《世明文丛》第五辑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9年3月

【摘要】: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的形成是由西方三大思潮的进入而拉开序幕的,这三大思潮分别是基督宗教、由基督宗教衍生出来的欧美现代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比欧美现代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有着更大的内在“亲和性”。事实上,这两者先后传入中国,在中国现代思想观念的凝塑方面,扮演了一个共同应对自由主义思潮的角色。因此,本文以“福音与革命”为题,对基督宗教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未来走向做一种初步的反思。

 

5、徐长福:《马克思哲学中的“主谓颠倒”问题》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摘要】:马克思哲学相对于旧哲学来说有多重颠倒,但其中作为语言逻辑基础的主词和谓词的颠倒却一直受到忽视。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做法好比从果实推出苹果、梨等,这实际上是把本为主词的苹果、梨等当成了谓词,即当成了一种派生的东西,而将本为谓词的果实当成了主词,即当成了一种原本的东西。有鉴于此,马克思力图将二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主谓关系问题本是一个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当今西方哲学的贯穿性主题,马克思的颠倒只是其中的一段故事。用亚里士多德的术语来说,苹果、梨是属,果实是种,它们都是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个别事物,即某个特定的苹果或某个特定的梨。其中,属和种都既可作主词又可作谓词,只有个别事物才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以此为参照,马克思的颠倒只是属和种的颠倒,而非个别事物和属种之间的颠倒,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真正完成从用头立到用脚立地的转变。

 

6、徐长福:《意义分析与指谓异质性》 载《理论探讨》2009年第4期

【摘要】:人类用符号去指谓直观意识对象的最一般形式是:x是a。这也是一种最简单的判断,即s是p。其中,x是判断的主词s(subject),a是判断的谓词p(predicate)。s之为x,它的作用只是指出一个对象以让谓词去述谓,相当于设定一个意义的空格以让谓词去填补,是为意义虚项。相比之下,谓词p的作用就在于作为一个特定的意义a去填补主词的意义空格,是为意义实项。做出一个判断s是p,其意识功能就在于把一个意义实项填补给一个意义虚项,从而实现对于对象的某一特定意义的意识到。表示普遍性的词语既可以作为主词也可以作为谓词,亦即既可以充当意义虚项也可以充当意义实项,而表示个别事物的专名则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因而是绝对的意义虚项。如是,在专名对某一事物的指代和普遍词对该事物的述谓之间就不存在可以逻辑推定的关系,从而由它们组成的判断是否属实就只能诉诸直观认定。指谓之间的这种关系性质就是“指谓异质性”,而这种哲学分析范式就是“意义分析”。

 

7、陈金龙:《试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社会传播路径——兼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载《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5期

【摘要】:理论的社会传播既是实践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理论自身价值彰显与价值实现的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通过与中共领导集体的理论诠释、基于政党架构与组织架构所进行的传达讨论、媒体的多方位传播、实践运用与实践贯彻等途径,有效地实现了社会传播,赢得了全党、全社会的认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社会传播的路径,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8、旷三平:《开拓唯物史观研究的新境界——为纪念恩师叶汝贤先生而作》  载《现代哲学》2009年第6期

【摘要】:叶汝贤先生是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本文就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和创新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以凸现叶汝贤先生几十年来在精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所表现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精神和“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学术风范。

 

9、陈金龙:《试论国庆纪念的社会功能——以新中国国庆纪念为中心的考察》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第10期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逢国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通过举行庆祝大会与集会、组织阅兵与群众游行、发表纪念文章与社论、出版纪念特刊或专刊、举办展览等形式,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借助国庆纪念,塑造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形象,增进了国家认同;通过对新中国发展程度的估价、发展目标的定位、发展路径的选择,有效实施了政治动员;通过回顾新中国发展历程,诠释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通过申明外交方针、邀请外宾参加庆典、向兄弟党和政府表达谢意等,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协调。

该成果是基地重大招标课题“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08JJD720027)的阶段性成果。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

 

10王晓升:《评〈反俄狄浦斯〉对资本主义矛盾的分析》  载《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译文

【摘要】:德鲁兹和瓜塔利是20世纪法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福柯对他们所著的《反俄狄浦斯》(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AntiOedipus,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Continuum, London,2004)的赞美溢于言表,他在为这本书所写的序言中,称之为“长久以来法国的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对于德鲁兹和瓜塔利来说,欲望本来是冲破一切压制、突破一切界限的力量,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的作用,欲望反而被欲望自己所压制。这种对于欲望的压制不是由某种外在力量强加在欲望生产上的,而是由欲望自己所要求的。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会导致欲望的自我压制呢?德鲁兹和瓜塔利从资本主义控制机制的内化来说明这个问题。

 

11徐长福:《辩证法与双真法——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的一种新解读》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译文

 

(二)出版专著5

1、叶汝贤 著,《叶汝贤自选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

【内容简介】:该自选集是三卷本,分别为:(一)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本套选集所收之论文是叶汝贤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几十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唯物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等领域成就的集中展示。

 

2、王晓升 著,《商谈道德与商议民主——哈贝马斯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7月

【内容简介】:哈贝马斯以商谈理论为基础,对建立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和确立现代道德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但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和批评。本书考察了哈贝马斯关于道德、法律、民主制度的基本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了他的思想对于我们建立民主法治国家的借鉴。另外,该书还考察了他的思想对于从微观领域考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提供了哪些有益的价值。

 

3、伍庆 著,《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吸收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详细辩析认同概念的多重含义,厘清认同的哲学根源与社会基础,并针对现实提出认同建构的意义创造模式,深入分析现代社会中消费如何成为建构认同及形成消费者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同时对此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为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当代消费社会中的认同、审视中国的消费现实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平台。

 

4、林进平 著,《马克思的“正义”解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从“马克思和正义”的问题入手,考察了“正义”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遭遇,认为马克思对正义经历了继承、反思到批判和超越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比照了马克思与罗尔斯、哈耶克在正义问题上的不同思考,思考了当代中国走出正义困境的可能路径。

 

5、沈卫红 著,《侨乡社会与中国道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出发,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框架内,研究侨乡社会在世界历史中的现代化进程,同时,通过侨乡社会对世界历史形势所作出的回应和展现形式,探讨中国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应选择的方式。在这个理论架构下,通过关注全球格局的现代性扩张和移民全球化趋势,探讨后发展国家应对挑战和重构自我主体性的差异与变化,建构全球化语境下非西方国家现代化之路。

 

二、学术交流

1、德国科学院哲学学科旗舰项目访问团于2009年9月15日至17日访问中山大学。

9月16日上午,访问团成员Manfred Neuhaus教授和Regina Roth博士,共同主讲了马克思论坛第40期。本期马克思论坛由所长李萍教授主持。

Manfred Neuhaus教授为柏林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版)编辑部主任,他主讲的题目是:经典中的经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的历史、出版语文学基础与视角。Regina Roth博士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版)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她主讲的题目是:审视马克思的工作室:马恩全集中的《资本论》及前期准备工作。

16日下午,访问团全体成员与中山大学哲学系师生进行了座谈,主题为:当代德国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德国学者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工作和成果,中山大学哲学系各专业的教师也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双方在轻松的气氛下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2、俞吾金教授主讲第41期马克思论坛

2009年11月21日,长江学者、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俞吾金教授在马哲所会议室,主讲第41期马克思论坛,题目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理论及其启示”。中山大学马哲所徐长福、刘森林教授出席了论坛,徐长福教授主持此次论坛。

 

3、徐俊忠教授主讲第42期马克思论坛

2009年12月24日,广州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马哲所徐俊忠教授在马哲所会议室,主讲第42期马克思论坛。徐教授主讲的题目是:“毛泽东的遗产: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沉重资产”。马哲所刘森林教授、王晓升教授出席了论坛,刘森林教授担任主持。交流环节,在场师生与徐教授进行了气氛热烈的互动交流。此次论坛,同学们反应良好,普遍感到颇受启发。徐教授生动、深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阐述和分析,给在场师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刘森林教授、王晓升教授也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与徐教授进行了精彩的交流。

 

4、黄颂杰教授主讲第43期马克思论坛

2009年12月28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黄颂杰教授在马哲所会议室,主讲第43期马克思论坛,题目是:“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多维视角谈哲学”。马哲所徐长福教授出席了论坛并主持此次论坛。

 

5、Michael R. Krätke教授主讲第44期马克思论坛

2010年1月4日,兰卡斯特大学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Lancaster University)的Michael R. Krätke教授在马哲所会议室,主讲第44期马克思论坛,题目是:“现代资本主义历史上的第三次经济大萧条——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分析”(“The Third Great Depress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apitalism - Marxist Analyses in the West”)。中山大学马哲所刘森林教授、王晓升教授、谭群玉教授出席了论坛。

 

6、郑永廷教授于2009年9月10日至10月1日在上海、杭州、北京、武汉、福州、深圳、广州等地教育机关与高校作题为“当代精神文化的价值与发展”的讲座。

 

7、王晓升教授于2009年10月14日至24日参加由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举办的“利奥塔的转变过程学术研讨会”,并在会议上作“Universal Pragmatics or Special Pragmatics : On Habermas and Lyotard’s conception of justices”(“普遍语用学还是特殊语用学:论哈贝马斯和利奥特的公正观”)的发言。

 

8、林育川博士于2009年10月15至18日参加在南昌大学公共管理系举办的“共产党与人权保障”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毛泽东人民权利思想的当代价值”的发言。

 

9、刘森林教授于2009年11月7日至8日参加了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中日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日本新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市民社会与国家暨第四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刘森林教授作了题为“Versachlichung:物化逻辑的重新审视”的发言。

 

10、2009年11月13日至15日,王晓升教授赴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参加第四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该论坛由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南京大学哲学系、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共同发起,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王晓升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市民社会、公民社会与国家——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再思考”的大会发言。

 

11、2009年11月15日,郑永廷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持全国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会议。同日,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换届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郑永廷总结了上届学术委员会工作,刘川生书记、刘贵芹副司长为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各位专家学者就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以及研究会的发展展开了讨论。

 

12、刘森林、王晓升教授于2009年12月21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行的“坚持、发展、研究、创新马克思主义——靳辉明学术思想研讨会”;刘森林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从内在主体到群体主体:马克思对近代人道主义的超越”。王晓升教授提交的论文题目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述”。

 

13、徐俊忠教授、谭群玉副教授于2009年12月25日至27日参加在湘谭大学举办的“第二届毛泽东论坛”,在会上作了题为“毛泽东的遗产: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沉重资产”的大会发言,谭群玉副教授作题为“西方视域下的毛泽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大会发言。

 

14、林育川博士于2009年12月27日至30日,在美国纽约参加“当代马克思主义、当代社会主义与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学术会议(Contemporary Marxist Theory, Contemporary Socialism, and the Current World Economic Crisis)。该会议由美国哲学联合会(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组织,林育川博士提交了题为“佩弗的正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Peffer’s Theory of Justice and Marxism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Socialism)的论文。

 

三、科研项目管理

1、李萍教授申报的基地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课题》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为:09JJD720024。

 

2、刘卓红教授申报的基地重大招标项目:《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新论域》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为:09JJD720025。

 

3、林育川博士申报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研究》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为:09C-05,资助总额三万元。

 

四、获奖情况

今年三月接受申报的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已经结束,进入公示阶段。中山大学马哲所共有三位教授名列其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郑永廷教授的著作:《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获一等奖。

哲学学科中,叶汝贤教授的论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获三等奖。刘森林教授的著作:《辩证法的社会空间》获三等奖。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每四年评选一次,是我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最高的奖项。

 

五、人才培养

2009年12月7日,马哲所共有四名博士生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分别是:卢永欣、刘华萍、陈秋霞、罗娟。另有29名硕士顺利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