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9年上半年成果简报
一、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共15篇
1、刘森林:《<启蒙辩证法>与中国虚无主义》载《现代哲学》2009年第1期
【摘要】中国学界往往把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解读为启蒙已经、也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即转化为神话、迷信和野蛮。启蒙辩证法只有这一条不归路径。这种颇成问题的解读与讲究操作和手段的当代中国操作主义思维相结合,促生和加重着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按照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法解读《启蒙辩证法》,对于正确理解《启蒙辩证法》、中和日趋严重的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2、刘森林:《从“劳动”到“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核心范式的演变》载《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摘要】:“劳动”曾被看作是能够拯救世界,整合和通达一切美好价值,本质上标志着人对自然改造关系的活动。随着虚无主义困境的冲击,知识对劳动重要性的不断提高,文化符号的生产日益重于物质的生产,以及劳动主体性哲学内涵的统治性等弊端逐渐明朗化,特别是通过“物品”的文化意识形态性质的还原,“劳动”与“实践”作为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范式就呈现出来。从“劳动”到“实践”,意味着把“劳动”解释为超文化的自然性现象的结束,意味着主要以物为对象的“劳动”和以人为对象的“实践”的区分,更意味着当代中国把“劳动哲学”上升到“实践哲学”的转折与调整之必需。
3、刘森林:《‘实践’解释的方法论思考:从一种主体性到另一种主体性》载《深圳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摘要】:被过度尊崇的‘实践’应该祛魅了。“劳动”与“实践”的区别、实践世界的科学化都该受到反思;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以理论方式认知“实践”的“认识型实践”最需要反思。区分行动主体和解释主体,特别是行动者所处的情境,与行动者作为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以及作为非施动者的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这三个不同的情境,至为关键。第二种情境的解释主体是最为合适的实践解释主体,这样的解释主体才更容易达到理论(操作)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与此相对应,行动主体不再被解释为实体化的纯粹自我,也不是文化叙事解释的主体,而首先是前反思的、最低限度的、第一人称形式出现的体验主体。这样的主体性与布迪厄所说左右实践行为的“习性”具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关联。
4、旷三平:《马克思自然范畴的本体论解读与生态审美观》载《现代哲学》2009年第2期
【摘要】知识论路向下自然范畴的偏误,为马克思所突破与变革:其一展现人与自然的本真存在及其原初关联;其二揭示人与自然互为生成之过程;其三更注重自然存在的本质显现及与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审美境界;三者于本体论意义上构成对自然范畴的形上界说。马克思此种自然观彰显着生态审美睿智。
5、王晓升:《评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的批判》载《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摘要】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劳动,把劳动看做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它忽视了不同时代的劳动的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主要从人控制自然的角度来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无法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象征交换关系。由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误解,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解放理想,实际上就是要消除异化劳动,实现自由劳动,它把人类历史理解为在劳动中人的自我实现的历史,这实际上都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鲍德里亚强调了劳动历史性却忽视了劳动中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这种必然关系,从而忽视了劳动在人类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6、王晓升:《社会历史观研究中的微观分析与宏观描述——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新视角》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
【摘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一些人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宏观结构;而另一些人则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个人活动的微观维度来考察历史。实际上,马克思同时从这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考察历史,并在不同程度上关注这两个维度的关系。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我们应该从个人活动的微观结构与社会的宏观结构相互作用的维度来考察历史发展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
7、王晓升:《评鲍德里亚对社会历史进程的重新理解》载《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摘要】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劳动,认为劳动是人改造自然从而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并把人类历史理解为劳动的发展史,但马克思主义忽视了劳动在不同时代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经济学的劳动概念出发无法正确理解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也无法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特性。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应该由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来代替。实际上,鲍德里亚在强调不同时代劳动的不同特点、强调劳动的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的差异的时候,忽视了劳动的根本特性;在强调用差异的范畴来理解不同历史时代的同时,忽视了历史中的基本联系。
8、王晓升:《资本主义的再辖域化和解辖域化——德鲁兹和瓜塔利视角中的资本批判》载《哲学动态》2009年第5期
【摘要】:“再辖域化”(reterritorialize)和“解辖域化”(deterritorialize)是德鲁兹(Gilles Deleuze)和瓜塔利(Felix Guattari)用来说明一切存在物的生存和演化过程的。这两个概念在德鲁兹和瓜塔利那里具有一种存在论的意义。当然,这些概念也被他们用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和矛盾。在这里,我将对这两个概念作适当的延伸,以分析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出现的金融危机。
9、王晓升:《社会历史就是控制“欲望生产”的历史——德鲁兹和瓜塔利<反俄狄浦斯>的历史观分析》载《福建论坛》2009年第5期
【摘要】:在德鲁兹和瓜塔利看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控制“欲望生产”的历史,传统社会通过编码和再编码而控制欲望生产,而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公理体系”把编码和再编码内在化,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欲望生产欲望自己的被控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就应该从这种自我控制的机制中得到理解。
10、王晓升:《论哈贝马斯对权利的重新理解——人权和主权:同源共生还是相互冲突?》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摘要】:哈贝马斯认为,人权是和人民主权同源共生的,人权没有道德上的起源,而只有法律上的起源,但是人权却有道德上的意义。正是由于人权具有道德上的意义,因此人权高于主权。由于人权在道德意义上高于主权,因此在一个国家内部,主权立法者不能用公民的立法权限制人权。而在国际范围内,人权高于主权意味着任何对于人权的否定都可以受到国际的干预。但是这种干预必须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而这就需要有世界公民社会的存在。
11、王晓升:《在“公私分明”与“大公无私”之间——评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理论》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09年第3期
【摘要】:自由主义坚持把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严格区分开来,而共和主义则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政治社会。哈贝马斯强调,既必须把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区分开来,又必须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共领域,并通过公共领域的自由讨论来影响政府决策,控制社会权力对于政府决策的影响,才能保证自由和公正。而政治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也是在公共领域中进行的。
12、王晓升:《符号、控制和象征交换——评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矛盾和解决方案的论述》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摘要】:如果说传统资本主义靠货币的力量来控制人的话,那么现代资本主义用符号这种更加隐蔽的方式来控制人。鲍德里亚认为,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先后经过了符号的自然价值规律、符号的商品价值规律和符号的结构价值规律占支配地位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这意味着,社会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符号的自我编码为特征的超现实的结构,资本的控制表现为符号的控制。这种符号控制通过无回报的象征交换而获得控制权力。消除这种符号控制的办法是象征死亡。显然,鲍德里亚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权力关系,但是这种权力关系的理解过于狭隘,因此他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不切实际。
13、谭群玉:《制度转型下国会议员与武力派的政治角力——以1918年军政府改组为中心》载《近代史研究》2009第2期
【摘要】民国初年,维护法律的国会议员与迷信强权的武力派并存,前者的政治影响力往往受到怀疑。1918年军政府改组,国会激进派民友社领袖的政治失利,似乎即是武力派战胜国会议员的不争事实。然而如果注意到国民党国会稳健派即益友社和政学会的政治主动性,就会发现,此次改组,或者可以看作是军政府内部体制由元首制向合议制的一次调整,是领袖人物由国会激进派向稳健派的暂时转移。当时国会议员和武力派的宗旨利害相互渗透,各自内部及相互之间立场不断重组,这使得国会议员有可能利用武力派之间的矛盾空隙,推进自己的主张,从而实际上对政局发生影响。
14、徐长福:《从<大同书>的原创性看现行哲学分科的弊端》 载《东南学术》2009年第3期
【摘要】:目前把哲学分为八个二级学科的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其表现为像康有为《大同书》这样的原创性思想作品不可能从中产生出来。哲学是一种理论学术,它的最终产品就是原创性理论。哲学理论思维是其他学科理论思维的基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改革现行哲学分科体制,是我们民族的哲学思维和整个理论思维得到解放的一个必要条件。
15、李昀:《虚无主义、语言和创造性:尼采和德里达的界限》载《现代哲学》2009年第3期
【摘要】:尼采和德里达对虚无主义危机做出了不同的回应。这是因为作为主体解读活动及其结果,虚无主义危机本身表现出两可性:一方面,形而上学的真理意志已经演变为一种桎梏,带来了虚无主义的“虚无化”或人类创造性和历史的终结;另一方面,危机也构成主体走出形而上学的条件。德里达更注重对前者进行否定性批判,揭开了形而上学追求超验真理所带的虚无性,或追问本源所掩盖的“本源”缺失。尼采开启了这种批判,不过他更渴望逆转这种潮流,进行更具建设性的重构,而不只是把主体抛在丧失了“意义”的空场上。其目的是脱离消极的虚无主义,复兴各种冲动在主体创造性中的作用。
(二)出版专著1部
1、刘森林教授:著《实践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9年4月
【摘要】“实践”常被崇拜为孕育一切力量、奠基一切真理、打开一切命门钥匙的自明性存在,这迫切需要“祛魅”。它是理念、计划的贯彻,还是复杂“习性”左右的结果?行动者所处的情境,及其作为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非施动者的诠解释者所理解的情境,是不同的。遗憾的是,常见的解释恰是第三种情境的产物。以“劳动”和“制作”替代“实践”,“实践”的科学化,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法,近代主体性解释模式的日益伸张,尤其值得反思。以“劳动”作为主体性根基解释“实践”,仍是从“自然”而非“社会”出发,把“实践”自然化,视之为先验的自然性事实(而非社会性事实),故未超出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的解释模式。“自然化”必导致“浪漫化”的反拨。马克思继承黑格尔试图使两者和解,这必然把实践与辩证法融为一体。告别自然性模式,真正走向辩证论模式,在检思“实践”观念当代变迁的基础上,凸现实践内含的复杂、异质、多元、自悖谬性,区分不同层次,把“劳动”逻辑提升到“实践”逻辑,尤其关注和约束其中日趋加重的外推逻辑的延展,合理释解和规范“实践”,构成本书的基本指归。
二、学术交流
1、Sean Sayers教授来访中大马哲所并主讲第39期马克思论坛
2009年1月8日,来自英国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的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教授来访本所,并主讲第39期马克思论坛。塞耶斯教授主讲的题目是:“为何工作?马克思与人性”(WHY WORK?Marx and Human Nature)。塞耶斯教授对西方哲学中关于工作(work)的观点进行了精辟的梳理,进而论述了劳动与人性、异化及其克服的问题。在接下来的交流互动环节,师生与塞耶斯教授进行了气氛热烈的讨论。
此次论坛,同学们反应良好,普遍感到颇受启发。王晓升教授简练准确的翻译也给在场的师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徐长福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欢迎塞耶斯教授以后再来中山大学讲学,并对他此次来访讲学表示感谢。
2、2009年1月6日,王晓升教授赴苏州参加由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全球化时代的资本问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题为“辖域化与去辖域化”的大会发言。
3、徐长福教授赴香港参加“康德在亚洲”学术研讨会
2009年5月20日至23日,应香港浸会大学Stephen Palmquist教授的邀请,徐长福教授赴香港参加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the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Departmen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举办的“康德在亚洲”(Kant in Asia: The Unity of Human Personhood)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主题为“先验的自由与经验的自由”(A Priori Freedom and A Posteriori Freedom)的发言。
三、科研项目管理
1、2008年3月,叶汝贤、王晓升教授承担教育部委托课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研究”。课题组先后发表了《发展观的发展与30年中国改革主题的转换》、《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选择》、《发展观的演变与“以人与为本”价值目标的确立》、《发展:从“硬道理”、“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三次思想解放与当代中国发展观的演变》等一批论文,并于2008年12月举行“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为更好地贯彻学术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结合,基地以现代化为主题,徐俊忠组织撰写了系列时政论文,并派出徐俊忠到国家贫困县广东省东源县挂任县委副书记,为基地开展现代化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2、王晓升教授主持的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进展顺利,取得发表论文9篇、出版专著1部的阶段性成果。
3、刘森林教授申请的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研究”获准立项。资助金额10万元,批准号09BZX001,项目预期完成时间为2012年6月30日,计划以专著的形式发表成果。
四、获奖情况
1、叶汝贤教授的科研成果:《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在《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发表。获得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2、徐俊忠教授和黄寿松的科研成果:《政治自由及其意义的限度——列宁的理解与启示》,在《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发表。获得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3、徐长福教授的研究成果:《On the Globalization of Labor——An Argument From a Marxist and a Chinese Perspective》,在《Studies in Marxism》2007年第11卷发表。获得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五、人才培养
1、2009年6月5日,马哲专业共有10名硕士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
2、2009年6月7日和8日,马哲专业11名博士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这11名同学是詹宇扬、黄秋生、黎学军、罗纲、刘明艳、马俊领、陈燕、薛秀军、石德金、郑丽娟、周兵。2008年下半年答辩的吕春颖、张桂娜博士这次也顺利通过学科评议组和校文科分委员的审议,获得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