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8年下半年成果简报
一、科研成果
(一)论文类(发表论文7篇)
1、徐俊忠:关于解放思想的几个问题 载《现代哲学》2008年第4期
[摘要]:解放思想是一个热遍全国政坛的话题。当前,要使解放思想能够合目的性的进行,需要重视对于解放思想的价值维度的思考,也应重视对于近些年来出现的“洋教条”倾向的检讨,更应思考何以使解放思想成为社会的常态等问题。
2、刘森林:主体:在自我性与社会性之间——马克思的主体实现论检思 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总161期
[摘要]:通过哲学之思获得的可靠自我,能否普遍化到所有社会个体身上?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不是在向传统哲学挑战,而是在向更传统(即比柏拉图更早)的苏格拉底哲学的恢复。不管是在近代主体论意义上还是在社群主义的意义上理解“社会性”,不同层面和维度上的社会性对主体性的支撑都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马克思区分了两种不同维度的主体性实现:着眼于主体的普遍性、同一性维度上的实现,和着眼于主体的特殊性、个性维度上的另一种实现。普遍性的实现是个性实现的基础,社会性首先是主体性的一种实现,而不是挫折、扭曲或异化。不能一味地诉说社会性对个体性构成一种压迫,同一性逻辑对个体构成强制,而应该从不同维度上综合性地看待主体性的存在结构和实现结构。
3、王晓升:在形而上学与日常知识之间——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三个基本命题
载《哲学动态》2008年第10期
[摘要]:在某些人眼中,哲学是晦涩和玄奥的代名词,甚至用晦涩和玄奥来炫耀哲学的深度,似乎没有晦涩和玄奥的语言就算不上哲学。其实,日常生活的语言同样也可以来讨论哲学问题,但是,这并不是要把哲学问题和日常生活问题混淆起来。本文尝试通过形而上学命题和日常生活命题的区分,以通俗的语言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是物质的”、“批判怀疑主义的最好方法是实践”和“人类必须首先有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这三个基本命题,并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性。
4、徐长福: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中的符号指谓问题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摘要]:借助于符号的指和谓的关联以认识事物,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式。异质性指事物间不同类不可比的现象,它通过符号指谓显现出来,并成为符号意识不可回避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试图通过对符号指谓所涉及的所有非复合词语的分类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范畴篇》中,他把个别事物及其属种划入实体范畴,前者为第一实体,后者为第二实体,把其余词语分别划入数量、性质、关系等偶性范畴。一方面,实体能独立存在而偶性则只能存在于实体中,另一方面,第一实体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第二实体和偶性则既可作主词也可作谓词。然而,这种划分却忽视了指和谓的根本区别。第一实体的非复合词语其实就是专名,它只指不谓,仅仅是特定个别事物的标识。所有其他词语都是普遍性词语,他们可指可谓,为同类所有个别事物提供共同的标识和范型——此即所谓意义。符号指谓最玄妙之处就在于这两种词语的结合——把谓词的意义归给无意义的专名。可见,亚里士多德把无意义的专名和有意义的普遍性词语混杂起来分类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范畴分为单纯指的无意义范畴和可以谓的有意义范畴,再对有意义范畴作进一步的划分。
5、徐长福:马克思与康有为对中国社会进程的预见——为改革开放三十年而作 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28卷第6期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50年就为中国取下了“中华民国”的名字,并一直将中国社会定位为一个前资本主义社会。康有为既独创了一套关于人类大同的理论体系,又把人类历史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次序严格的阶段。据此,他认为中国处在从据乱世向升平世转变的时期,并坚决反对跨越发展的主张,还明确预言了跨越的可怕后果。然而,马克思没有料到,中国后来在前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头三十年激进地推行共产主义和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导致了被康有为所不幸而言中的巨大灾难。所幸的是中国毕竟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道。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建构起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发展目标。本文通过上述回顾和比较偶得几点启示,谨作为对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纪念。
6、徐长福: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范式的危机与出路 载《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摘要]:实践哲学历来是哲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理论范式。实践哲学必然包含两个面向:一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即对实践的理论解释;二是作为实践的哲学,即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一种实践哲学范式,当这两个面向相统一时,则处于常规时期;而当这两个面向相分离时,则处于危机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走出危机的出路在于,实现“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的统一,使其既能对实践作出理论解释,同时又能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
7、叶汝贤: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建构和重构
——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评介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6期
(二)著作类(出版著作7本)
1、刘森林主编,[英]伯尔基(R.N.Berki)著,伍庆、王文扬译“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丛书之《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现在也许可以越来越清楚和显著地看出来,它的“诞生”恰恰是西方政治和社会理论的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本书用传统的两种根本视角,提出欧洲政治和社会理论包含一种超越的传统,以及解释一种主要来自唯物主义及现实主义之古代哲学的冷静的、“科学的”观点。
2、刘森林主编,[英]莱姆克(T.Lemke)等著,陈元等译“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丛书之《马克思与福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内容简介]:马克思进入汉语思想界已有百年之余,本土化的成果、实践,甚至与这种本土化同时发生并相互对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马克思这位作者仍然在向当下的中国诉说,如果我们没有努力接近马克思的学术素养,尤其是欧洲的古典素养,我们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马克思的读者。离开西方古典思想,离开西方传统思想,无法贴切地理解马克思。本书以马克思与古典思想的关系为主,兼及马克思与现当代思想的融通。
3、刘森林主编,[美]维塞尔(Leonard P.Wessell,Jr.)著,陈开华译“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丛书之《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内容简介]:《马克思与浪漫派反讽》一书是西方英语学界一部研究马克思思想与德国浪漫派联系的经典著作。本书的角度相当独特,选择马克思的早期诗歌为分析对象,通过详尽的文本阐释,在德国浪漫派的美学以及诗学的背景上,梳理了马克思思想中独特的德国浪漫派因素。而正是这一独特的因素,使得马克思的思想,得以通过费希特、黑格尔思想中的德国浪漫派的特质,真正地承续于伟大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中。
4、刘森林著,《追寻主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
[内容简介]:本书从近代主体诞生时就内含着的四对矛盾冲突出发,着重于以前我们并不重视的马克思与德国早期浪漫派及施蒂纳的相互关联,探讨了劳动主体与浪漫主体在反讽与现实、存在与意识、史诗与浪漫诗、艺术与劳作、主体性与社会性、纯粹主体与经验主体、感性与超验形上学、遏止虚无主义等问题上呈现出的不同视野和观点,并针对流行见解提出了较为独到的看法。
5、徐长福著,《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
[内容简介]:本书不仅深入发掘了有关实践智慧的传统学理资源,而且详细阐述了何以要把走向实践智慧作为实践哲学的一条新进路。书中既针对近现代西方的主流传统,也针对极端的后现代观点——前者以理论的方式处理实践问题,把异质性的实践变成同质性的理论的简单应用,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后者否定理论,有使实践失去必要约束的危险,并把这种探讨定位为“元实践学”,把这套理论命名为“异质性哲学”。
6、夏林著,《穿越资本的历史时空:基于唯物史观的现代性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
[内容简介]:作者从康德的物自体学说与商品拜物教的关联出发,力图挖掘现代性的初始理论源头,进而在商品拜物教的视野中透析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揭示了现代性的两面性及其主体矛盾,并展示了现代性的基础与矛盾以及它在形而上学意识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揭示了拜物教宰制下的现代性世界图景,反思了启蒙辩证法与人的历史命运的关系,指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反思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传统异化逻辑与主体性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悖论的破除,并结合中国现代性的特点,分析了现代性本身所内具的矛盾在中国特定历史时空中的表现。
7、王晓升著,《为个性自由而斗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历史理论评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
[内容简介]: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各自的社会历史理论,这些理论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同时,又都围绕着如何实现人的个性自由而提出各种构想。本书围绕这个主题全面论述了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他们的思想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批判模式以及这三种批判模式的内在联系。
8、王晓升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
[内容简介]:本书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20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思想,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种类、存在形式、特征、功能等,对不同流派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梳理了各个思想家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脉络,全面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复杂画卷。这对于深化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拓展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视野,从宏观上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科研项目管理
1、 旷三平教授申报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一般项目:《作为人的生存本性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现代阐释》,已获准立项,批准号:08C-03,资助总额2万元。第一次拨款1.4万,预留经费0.6万元。
2、林育川讲师申报的2008年度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中国农民政治参与合法性研究》,已获批准立项。批准经费1万元。
3、李尚德教授申报的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苏联解体后的俄国马克思主义状况研究》,已获准立项,批准号:08JJD720035,资助总额20万元。
4、陈金龙教授申报的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获准立项,批准号:08JJD720027,资助总额20万元。
三、人才培养
1、徐长福教授于2008年9月1—27日,赴北京中央党校参加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第24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期满结业。
2、2008年11月,刘森林教授作为第二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社科类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经过五年培养,成绩合格,获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颁发证书。
(一)硕士生培养
杜小坚、柯燕云、赵兰芳三人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其中,杜小坚为同等学力;柯燕云、赵兰芳为高校教师班学员。
(二)博士生培养
宋婕、蒲文胜、甘远璠、吕春颖、张桂娜5位同学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其中宋婕、蒲文胜、甘远璠3位同学获得博士学位,吕春颖、张桂娜两位同学按期毕业,暂缓授予博士学位。
四、获奖情况
1、2008年9月,李萍教授荣获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奖。
2、2008年11月,刘森林教授在第二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养过程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培养对象一等奖。
五、马哲所制作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网上展览
根据中山大学《关于举办“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纪念改革开放30年活动”的通知》之要求,马哲所积极行动,制作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示网站。我所制作的展示网站被众多网友所喜爱,中山大学参与成果展示的文科单位共20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在这20个单位中,根据网友喜欢程度而得到的投票数排名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