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7年上半年成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研成果

(一)论文类

  1. 徐俊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走出“市场崇拜”的误区,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1期。
  2. 刘森林:两种反讽的张力:兼论主体形而上学批判的限度,载《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 刘森林:“矛盾”是合理解读“社会和谐”的关键,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1期。
  4. 刘森林:解释的递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实践”的几种模式,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8期转载。
  5. 旷三平: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1期。
  6. 王晓升:和谐社会的三种类型,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1期。
  7. 王晓升:用交往权力制衡社会权力——重评哈贝马斯的商议民主理论,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8. 王晓升:人权:义务论和目的论解释的冲突——评哈贝马斯对权力的义务论解释,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9. 王晓升:法律和和道德的差别与联系——对哈贝马斯商谈论中道德概念的批判,载《岭南学刊》2007年第4期。
  10. 王晓升:马克思主义在法国——托尼·昂得莱尼教授在中山大学的演讲(译文),载《世界哲学》2007年第5期。
  11. 王晓升:政治权力与交往权力——哈贝马斯对于民主国家中的权力结构的思考,载《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2. 王晓升:重新理解权利——哈贝马斯对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程序主义的权利概念分析,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13. 徐长福:元实践学与异质性理论——对一套实践哲学研究方案的说明,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1期。
  14. 徐长福:何谓实践哲学,载《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4期。
  15. 徐长福:论自然直观的异质性与哲学中立化——异质性理论的预备性探讨,载《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
  16. 谭群玉:中国与西方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译文),载《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于2007年2月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哲学原理》转载。
  17. 谭群玉:新哲学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文献出版社(北京)2007年4月出版的《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收录。
  18. 谭群玉:马克思与罗尔斯论资本主义及市场的正义(译文),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1期,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第4期全文转载。
  19. 林育川:人民权利:人权的一种替代方案——从毛泽东的权利思维看,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1期。

(二)著作类

“马克思主义:东方与西方的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英文版)《论文集》正式出版

最近“马克思主义:东方与西方的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英文版)《论文集》正式出版。该文集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与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在澳大利亚共同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成果。会议交流论文18篇。此次会议被视为第一次,由中国的大学与国外大学在域外合作主办的国际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它为未来中外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学术交流与对话,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使基地品牌真正走向世界,扩大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的影响揭开了新的篇章。

《论文集》的出版,促成了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彼此了解,规模性地直接推介了本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成果。西方学者对中国该类问题研究的兴趣,证实了民族特色的学术生命力。这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为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献上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三)获奖情况

1、第二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

(1)论文类

  1. 叶汝贤,论文类一等奖
    成果名称: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兼与张奎良教授商榷    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0期
  2. 李萍,论文类二等奖
    成果名称:对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理性审视    载《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7期
  3. 旷三平,论文类三等奖
    成果名称:走出早期马克思——兼论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逻辑进路    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
  4. 徐长福,论文类三等奖
    成果名称:求解“柯尔施问题”——兼马克思学说跟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2)、著作类

郑永廷,著作类二等奖,成果名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2、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

(1)著作类

郑永廷,著作类二等奖
成果名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论》

(2)咨询研究报告类

郑永廷,咨询报告类二等奖
成果名称:关于宗教、迷信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四)项目结项

科研结项

1.由旷三平主持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批准号为:03/04B03)“马克思社会存在论及其当代价值”顺利通过结项,结项等级为良好。结项证书号:GH2007009。

2.由李尚德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批准号:01BZX005)“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顺利通过结项,结项等级为良好。结项证书号:20070125。

 

二、人才培养

2007年6月初,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方向有6名博士生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分别是王颖、陈开华、伍庆、陈杨、沈卫红、肖扬东;14名硕士生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三、学术交流

1、2007年4月3日,我所徐俊忠、刘森林两位教授参加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在日本东

京召开的“第三届广松涉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会议”。会上,刘森林、徐俊忠以当代性的新视野分别就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的关系、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人权思想向大会作了发言。

2、2007年4月,谭群玉参加在广西南宁由中国民盟广西区委、广西社科院、广西社科联共同举办的“陆荣廷与桂系”学术研讨会,会上作了题为“转型时期武力派与国会政派的政治较量”的发言。

3、2007年5月13日,本所三位研究人员徐俊忠、刘森林、谭群玉参加了由山西大学主办的“特区模式开启山西崛起金锁”的学术研讨会。会上,刘森林教授从自己当前的研究方向,即“发展”研究,引入到对主题的思考,进行了大会发言。会后,会务安排与会人员对山西大寨进行了实地考察。

4、马克思论坛第三十期综述

2007年1月4—5日,英国兰卡斯特大学高级研究所的著名政治社会学学者、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代表人物鲍伯·杰索普教授与岑倪玲博士,应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邀请,在本所会议室做了两场精彩演讲。

1月4日上午,岑倪玲博士向我们做了一场名为“竞争的文化政治经济学与知识基础的经济:治理的新目标与发展的规训”的演讲。1月5日下午,杰索普教授向我们做了一场名为“重构国家,重新引导国家权力”的精彩演讲。该演讲浓缩了杰索普教授近40年来国家理论研究的精华,其精辟的见解和独到的思想,对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极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5、马克思论坛第三十一期综述

2007年3月13日,在本所会议室举办了马克思论坛第三十一期。论坛邀请的主讲人是南澳大利亚大学的R·奥布赖恩(Dr. Roderick O'Brien)博士。他所做的主题报告题目为:“社会主义伦理在中国的发展:一种域外的视角”。

R·奥布赖恩博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在中国的发展概况,为1949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伦理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概观。1982年,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七个特征是“社会主义伦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的道德培育。”2002年,党的纲领中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国策。

他归纳出,社会主义伦理发展在中国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在中国,社会主义伦理仍然很重要,它是唯一被官方所允许的主导伦理道德,其他伦理道德系统可以被学习或被鼓励习得运用,但无法取代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第二,社会主义伦理是一个系统的学习领域,可以被运用到生活之中去;第三,中国社会主义的伦理学的内容和应用也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和需要在发生着变化;第四,虽然在一些问题上我们仍然处在悬而未决的争论之中,但是无疑,中国在道德伦理上,在人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的主导方向的同时迈上了趋向于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的道路。

主题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进行了活跃的讨论。该次论坛体现了以学术为取向,直面现实关怀,开放包容的精神,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

6、马克思论坛第三十二期综述

2007年4月12日,在本所会议室举办了马克思论坛第三十二期,本期邀请的是黑龙江大学张奎良教授,他就“辩证法的实践基础及当代走向”论题做了专题报告。论坛由刘森林教授主持。

张奎良教授首先介绍了辩证法的发展历程,然后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并指出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从而证明了马克思和列宁所感受的辩证法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实践要求人们形成两极对立的思维。最后,张教授还指出,斗争与和谐是人类解决发展问题的两大基本途径。和谐思维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斗争哲学的结束,在当代,辩证法由斗争与对立的思维走向和谐与发展的思维,强调和谐思维,首先要有超前意识,把萌芽的矛盾用和谐共进的思维来解决,在矛盾频繁爆发的当代社会,和谐思维提供了一种化解矛盾的进路。他强调和谐是一种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本论题演讲结束后,张教授精炼的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接着应徐长福教授的邀请,又就《马克思所理解的封建制—读马克思关于马·克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使师生们受益良多。

7、马克思论坛第三十三期综述

2007年4月23日—24日,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哲学系Rodney G. Peffer教授,应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邀请,在本校珠海校区和南校区分别举行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4月24日下午,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哲学系Rodney G. Peffer教授在本所会议室作了题为“激进罗尔斯主义、社会经济体系和全球正义”的演讲报告。他认为,提倡一种在某些方面更为激进的罗尔斯主义,在某些经验假设上,这种罗尔斯主义倡导社会主义体系超过资本主义体系,保护人民安全和生存权利,这一项基本权利原则作为社会正义的首要原则。此外,他认为,该理论追求一种社会正义理论的经济成分既被运用于国内,又被运用于国际。在一个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越来越交织在一起并且在本质上越来越国际化的世界里,这样的一种正义理论和与之相联系的政治观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Rodney G. Peffer教授是美国圣地亚哥大学著名学者,其研究兴趣主要在于社会正义、人权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此次交流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对双方的进一步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马克思论坛第三十四期综述

2007年6月5日,以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哲学问题》主编列克托尔斯基为团长的俄罗斯科学院哲学五人代表团,对本所进行了学术交流访问,并举行了一场报告会。李尚德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会。

会上,列克托尔斯基院士作了“关于苏联与俄罗斯哲学概览”的专题报告中,围绕“当代俄罗斯对苏联哲学的评价”,“苏联哲学取得巨大成功的繁荣时期哲学的创新点、主要成就及其代表人物”,以及“当前俄罗斯哲学研究的热点和新的生长点”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在当前的俄罗斯,哲学研究正处于新的兴奋点上,几个大的哲学杂志竞争激烈,这些哲学研究尽管性质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非常关注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研究。他认为,当代的俄罗斯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很有必要搞清楚现代的俄罗斯哲学和苏联哲学的关系。

俄罗斯通讯院士斯米尔洛夫随后做了题目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学术报告。他的报告主要集中在19世纪的俄罗斯哲学家索洛维约夫的著作《俄罗斯与欧洲》中,关于对当时“进步”、“发展”的观念与社会文明演进模式的深刻而敏锐的反思上,从而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与索维洛夫的文明类型形态相结合,进而提出全球进化模式,以此面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挑战,从哲学思想上应对人类文明形态的更新演化的新形势。最后,大家就“苏联哲学中有没有关于制度建设、制度安排、或者法哲学的思考”等几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次学术交流,加深了同学们对俄罗斯哲学的了解,为双方进一步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马克思论坛第三十五期综述

2007年6月15日,在本所会议室举行了马克思论坛第35期。论坛邀请的是《求是》杂志社李文阁,《哲学研究》编辑部鉴传今,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孙伟平三位主讲专家,本期讨论的论题是“哲学如何面对现实生活”。论坛由刘森林教授主持。

在场的马哲专业学生抱着浓厚的兴趣,对“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探讨,就生活哲学转向知识论哲学、生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哲学如何回归生活特别是如何回归中国现实生活等问题,师生们各抒己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本次论坛在师生的讨论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基地招标

2007年基地上报两个招标课题的名称:

1、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与规律研究    2、马克思的宗教观与人文关怀

 

五、其他方面

  1. 2007年3月9日,经学校批准,本所聘请许志伟教授为客座教授。同时校学位委员会批准,确认许志伟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
  2. 007年4月,我所叶汝贤教授荣获“中山大学第二届校级名师”称号。
  3. 我所徐长福教授入选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该年度中山大学共有22人入选。
  4.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新一轮的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 [2007]号),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23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5. 顾海良(本所兼职教授)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他的获奖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是本所标志性成果《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系列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