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5年下半年成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获奖

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我所专职研究人员取得喜人成绩。

著 作 类:一等奖

郑永廷: 《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论 文 类:一等奖

1、叶汝贤: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3期。

2、徐俊忠:“人权理想国”的解构—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对“人权宣言”的批判  载《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

著 作 类:二等奖

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论 文 类:二等奖

李宗桂: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  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

著 作 类:三等奖

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二、科研成果:

论文类:17篇

1、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载《广州日报》理论版2005年11月1日。

2、刘森林:对话与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反思  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10期。

3、郑永廷:论人的信息异化及扬弃  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4、郑永廷: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载《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5、郑永廷:执政成本与执政效益的辩证及转化  载《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6、郑永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与视野 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0期。

7、郑永廷: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载《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5期。

8、章海山:构建时代需要的道德信仰  载《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5期。

9、李尚德:哲学的魅力-—记第四次全俄哲学大会 载《现代哲学》2005年第3期。

10、旷三平:在什么意义下说哲学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11、郁建兴:法国地方治理体系中的中央与市镇关系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6期。

12、郁建兴:复兴国家:国家理论的新形态  载《现代哲学》2005年第4期。

13、郁建兴:历史唯物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适用性  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9期。

14、王晓升:阿多诺对实证主义社会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的批判  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15、王晓升:政治自由观念的三要素——纽曼对政治自由观念的分析及其启示  载《探索》2005年第2期。

16、谭群玉:政治转型中的实力竞争  载《看清世界与正视中国》(“孙中山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17、常晋芳:网络的文化与文化的网络  载《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4期。

 

专著类3部 

  • 章海山:《经济伦理及其范畴研究》(学术专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专著摘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研究经济伦理及其范畴的一些主要问题,在当前我国经济伦理研究中有一定的前沿性。

  • 刘森林:《辩证法的社会空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专著摘要:本文从对“矛盾”的清理与反思入手,来思索辩证法在社会世界中的呈现样态。从“社会世界”出发,在“社会世界”与社会结构制度规则系统等的连接中,进行社会矛盾的思考。

3、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类——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专著摘要:网络哲学是对当代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人类存在方式的全面变革进行哲学概括和反思的新兴哲学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以网络为平台和中介的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世界的网络化关系和活动。

 

三、科研项目

1旷三平: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本体论的现代阐释”获准立项,经费20万元。

2、郁建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国家学说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研究”获准立项,经费20万元。

3、谭群玉: 〈文献·岑春煊集〉获准立项,经费7万元,项目来源于国家清史编篡委员会。

 

四、国际学术会议

2005年10月17至21日“第十次全国俄罗斯哲学(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暨中俄哲学家论坛”在湖南省湘潭大学举行。叶汝贤所长主持开幕并致辞。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中国苏俄哲学专业委员会、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6位哲学家与国内各地研究俄罗斯哲学的专家和研究生共30多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上,莫斯科大学副校长米洛诺夫教授向大会做了主题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遗产在当代俄罗斯的地位和作用”的发言。经过4天的交流与讨论,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全部议程。会议共收到俄文论文6篇,中文论文20篇,各位学者分别就俄罗斯哲学以及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展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五、“前沿大讲坛”

10月25日由中山大学、广州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前沿大讲坛”,在中山大学怀士堂举行。叶汝贤所长主讲的题目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重读共产党宣言>”。我校“马研班”与求进报社的同学和党建辅导员以及广州市一些听众前来聆听了讲座。讲座由中山大学社科处处长主持。在讲坛上,叶汝贤教授首先指出,虽然《共产党宣言》已经面世150年多年,但不少人对《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思想的论识和理解却很朦胧,这种“朦胧”,已经在实践中产生重大影响,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不能说与此无关。因此,结合总结历史经验,重读《宣言》很有必要。接着,叶汝贤教授以自己多年来对马列主义特别是对《共产党宣言》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分析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核心命运、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等问题,带给听众以深刻思考和启迪。

六、人才培养

1、12月初,2005年下半年马哲专业方向有5位博士生参加答辩, 薛蓉、庞永红、宋黔晖、姜新海、曹望华同学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

2、叶汝贤教授指导的张异宾博士论文《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解读》获选教育部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七、马克思论坛第二十一期

10月27日,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会议室举行。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题目是:“中国的经典解释传统与马克思主义”。

陈教授把这次论题主要限定在儒家经学的解释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解释问题。他的报告主要分四个部分:1、儒家经学的性质。2、儒家经学的三种解释形态 3、传统衰落时,对经典解释的解释策略。4、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解释。

徐长福教授对此作简要评论,认为这是一次以中国哲学的全新视角,以把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交融起来考察的全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解释在当代中国所具有的全新意义。部分同学还针对一些经典解释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解释权应该归谁?解释的限度在哪里?当对经典的解释成为经典时我们是要怀疑经典还是要怀疑经典的解释?陈教授对这些问题都做了令人满意的回答,并认为三种解释各有优劣,我们也应该针对不同文本会有不同的解释方式。这是一次较有创新意义和启发意义的论坛。

 

八、马克思论坛第二十二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解释学问题

    2005年11月4日,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苏州大学王金福教授作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解释学问题”的报告。论坛由叶汝贤教授主持,马哲所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解释学问题主要是指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关系问题或读者与作者的关系问题。王教授认为,对象问题的本质是文本的意义问题,文本的原造意义即文本所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客观存在的;理解的目的就是力图揭示和把握文本的自身意义,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回到马克思”,才能进一步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本来意义上的马克思走进当代、服务当代。

王教授从理解的历史性、开放性,畅谈了理解如何可能的四个基本条件:前理解、语言、间距、解释学循环。马克思文本的意义是谁赋予的?王教授认为,相对主义或绝对主义对理解的立场和观点,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忽略了理解的条件性,即条件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王教授指出,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解释学当中的特殊表现。

最后,王金福教授就理解问题的存在的疑难和师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王晓升教授对主题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 。                                                                                                                    

 

九、马克思论坛第二十三期

2005年12月18日,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恒瑞作了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的学术讲座。报告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传入中国之后的发展,并认为,我们要努力把握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及邓小平的“人民本位”的价值思想,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科学发展观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主讲后,旷三平教授和刘森林教授对李教授的讲座作了点评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恒瑞教授的报告,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开阔师生学术眼界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