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5年上半年成果简报
一、科研项目立项
1、全国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委托叶汝贤教授主持研究的“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研究”,已立项,项目类别为重点项目。
2、叶汝贤所长申报的“唯物史观的新形态研究”招标课题,经组织专家评审通过,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度重大研究项目。
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通知,广东省邓研中心承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提纲设计和论证》重大课题,由叶汝贤教授承担,并任课题负责人。
4、刘森林教授申报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 招标课题,经组织专家评审通过,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度重大研究项目。
5、徐长福教授申报的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实践思想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关系”,已立项。
二、科研成果
论文类:
1、叶汝贤: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
——兼与张奎良教授商榷《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转载,原文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0期。
2、章海山:经济伦理范畴及其体系初探 载《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1期。
3、李尚德:俄罗斯哲学研究之管见 载《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
4、旷三平: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的本体转换 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
5、刘森林:面向读者的写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写作模式反思 载《现代哲学》2005年第1期。
6、刘森林:恩格斯与辩证法:误解的澄清 载《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7、刘森林:马克思主体观的反思 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8、刘森林:透视唯物史观中的发展主义 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9、徐长福:以马克思的学术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 载《现代哲学》2005年第1期。
10、徐长福: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
——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 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4期。
11、徐长福:希腊哲学思维的制作图式
——西方实践哲学源头初探 载《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2期。
12、徐长福:重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载《教学与研究》 2005年第 5期。
13、徐长福: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与马克思实践概念 载《两岸四地中青年哲学家学术论坛论文专辑》澳门人文科学学会出版 2004年(有正式出版的版号)。
14、郁建兴: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现时代 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15、王晓升:马克思思想中的意识形态批判和科学批判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6、王晓升:理性的主观化及其后果 载《福建论坛》2005年第4期。
17、李宗桂: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载《人民日报》2005.2.4第15版。
18、李宗桂:荀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载《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19、李宗桂:培育现代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载《羊城晚报》2005.2.24B6版。
20、李宗桂: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载《南方日报》2005.3.2A07版。
著作类:
李尚德 :《守望人生的耕耘》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3月出版。
郑永廷教授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丛书6本,分别是
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
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
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概论;
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
以上五本丛书是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发行。
三、学术活动报告
1、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7期
2005年5月26日在本所会议室举行。华南师范大学王宏维教授作了“大众文化与伯明翰学派”的主题报告。
大众文化,又称平民文化、流行文化、通俗文化,最早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与工业化、城市化及消费社会形成直接关联。传媒的普及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日常生活,这成为大众价值观构建的主要资源。大众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形式多样,人们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
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观点对峙的是伯明翰学派。该学派认为,文化不是少数精英分子的专利,而是现代社会每个成员拥有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谈判”和“抗争”的场所
,是一种政治参与状态。
王教授认为,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打破了英国精英文化的传统,要求文化回归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吸收了马克思、葛兰西的观点,使“文化霸权”成为现代文化研究的“枢纽”性概念,从而在文化研究中,开辟了社会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方法,启迪人们去思索文化与“文化霸权”、文化(产业、产品)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以及大众文化作为社会革命的力量等重要问题。
刘森林、王晓升和郁建兴三位教授分别对报告进行点评,焦点集中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权与文化权的研究、以及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等问题上。
2、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8期
2005年6月9日在本所会议室举行,论坛由徐俊忠教授主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研究员作了“执政新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脉络素描”的主题报告。
报告涉及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新理念的内涵、意义、内在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脉络和特征等内容。新理念包括四个基本点:一是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即中国工人阶级与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和群众基础。二是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两大根本建设,执政能力提法较过去是一进步,但需有先进制度作保障;三是科学发展观,说明中共执政已注意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人与群体的特殊与普遍需要;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标志着对社会建设理论重视程度加强。四点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它们不仅是对建设怎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而且是对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从书本中推论,而是从具体问题出发;不是以体系,而是以规律作为发展的内在逻辑。
徐俊忠教授、谭群玉副教授分别对报告作了点评。前者认为报告富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气息,不仅凸显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的优势,而且传递了做实文献基础的学风,提供了理解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资源和视角。后者充分肯定了报告的研究路径,认为对进一步发掘中国固有思想资源,深入探究已知论题间的内在联系,大有裨益。
最后,李捷研究员就中国和谐社会和民主政治建设,当代问题的学术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一些热点问题,与师生们深入交换了看法,使与会者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