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4年下半年成果简报
一、科研成果:论文20篇、转载4篇,教材1部。
1、叶汝贤: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 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0期。
2、郑永廷: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转载人大报刊复印《哲学原理》第9期。
3、郑永廷:论人的现代化的基本矛盾 转载《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第1辑。
4、郑永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转载人大报刊复印《思想政治教育》第9期。
5、郑永廷教授在《德育课程论》(文集)发表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高校德育的主导性审视”,该文集于2004年8月出版发行。
6、李宗桂: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 载《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李宗桂:广州人精神的基本内容 载《弘扬和培育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8、章海山:结构理论的创新和应用 载《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9、章海山:人力资本的伦理意义 载《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6期。
10、旷三平:评价尺度的本体论研究 载《哲学动态》2004年第7期。
11、旷三平:唯物史观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时代 载《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7期。
摘要:叶汝贤先生是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本文就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和创新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作挂一漏万的心路展示,以凸现叶汝贤先生几十年来在精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所张扬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精神和“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学术风范。
12、旷三平:知性思维的辩护 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论点摘编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4期。
13、郁建兴: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 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9期。
14、郁建兴: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型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
15、李尚德:俄罗斯哲学界的人研究述论 载《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4期。论点摘编转载于《新华文摘》2004年第21期。
摘要:人的研究是俄罗斯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门类。俄罗斯哲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对人进行多方位的综合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是使人的研究沿着科学路径不断深化的保证,从而也使俄罗斯人的研究呈现出以下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围内,紧密联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研究人的问题,第二种形态,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考察人的问题,着重阐明人的存在,个性与全面发展,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人的前景等人自身问题。第三种形态,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弗罗洛夫为首的一派所提出的一种构建,主要是从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相互关系中考察人的存在的发展。表明人的问题不只是一个社会哲学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要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综合研究,形成人研究的独特的理论框架。
16、李尚德:俄国宗教哲学的寻神运动 载《现代哲学》2004年第3期。
17、王晓升: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 载《求是学刊》2004年第5期。
18、王晓升:社会的辩证法和社会认识的辩证法 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19、谭群玉:护法时期南方中间势力的政治角逐 载《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0、谭群玉:唐绍仪、益友社与戊午军政府改组 载《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1、徐长福:关于实践问题的两个第11条 载《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2、王宏维:论西方女性主义教学论对传统知识论的挑战 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
23、刘森林:在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 载《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4、刘森林:异化:一种概念批判 载《哲学门》(北京大学)2004年第1期。
郑永廷主编统编教材1部,广东省统编教材《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发行。
二、人才培养
马哲专业2004年下半年答辩会于12月初举行,5名博士生参加答辩,分别是伍宇星、萧静宇、夏银平、李小鲁、张广宁同学。1名硕士生陈伟平参加答辩。
三、学术交流:
1、11月24日至29日,叶汝贤所长参加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教材编写组、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苏州市委和苏州大学共同发起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讨会”。叶所长代表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就该中心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编写提纲作了说明,受到与会者的普遍好评。
- 11月4日本所邀请德国汉堡社会研究所沃尔冈·克劳斯哈尔教授来我所讲学,主讲的题目为① 本雅明的经验概念,②历史与无意识——本雅明的商品拜物教概念。
- 12月16日,郑永廷主持了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中山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70余人,教育部社政司司长应邀做专题报告)。
- 12月22日,郑永廷参与组织由博士点联谊会与中山大学联合主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8个博士点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的大会发言。
- 11月24日至25日,李宗桂参加由台湾淡江大学主办的“经典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作了“经典与现代生活”的主题演讲。
- 11月25日至26日,李宗桂参加由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在台北主办的“广东学者的经学研究”研讨会,作了题为“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杂议”的发言。
- 10月23日至24日,徐长福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与体系创新”学术研讨会,作了题为“关于实践问题的两个第11条”的大会发言。
- 12月7至8日,徐长福参加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工程哲学研讨会”,作了题为“希腊哲学思维的制作图式”的发言。
- 特聘教授郁建兴于9月至12月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10、12月16日,谭群玉在广州参加由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学术研讨会,作了题为“制度转型下的宗旨利益之争——政学会、益友社、民友社关系探析”的大会发言。
11、2004年10月24-27日,李尚德、旷三平赴安徽黄山,参加“全国第九次真理观暨第21次社会主义辩证法研讨会”。会上李尚德教授作了题为“苏联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大会发言。
12、12月6日至8日,章海山参加由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全国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和谐”研讨会,作了题为“公民道德建设创新”的大会发言。
四、学术活动报告
1、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3期
11月11日下午在本所会议室举行,叶汝贤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主讲,主要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及若干问题;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需要纠正的几种倾向。俞教授认为,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有三股力量: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研究;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他把马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归纳为十大问题:1.马克思本人的东西与后人所附加的东西的区分问题。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4.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思想研究的问题5.关于“实践”问题的讨论。6.对马克思“世界”观念的理解。7.有关辩证法的问题。8.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的问题。9.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10.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主要是指文化帝国主义)的研究。
主题发言后,师生们与俞教授就马哲研究中的热点及前沿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这是一次开阔学术视野和体现论坛主旨的讲座,受到好评。
2、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4期
2004年12月16日下午在本所会议室举行。本所旷三平教授主讲,题目为:评价尺度的本体论研究。首先,旷教授对该题目进行了解释,并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评价尺度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向进行了介绍。接着,从本体论角度对评价尺度问题进行论述。最后,从“社会存在论”的角度对评价尺度进行了阐明。徐长福教授对主题发言作了精彩点评。同学们还就评价尺度与本体论的关联、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本体论预设的意义等问题,和旷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3、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5期
2004年12月26日,在本所会议室举行,叶汝贤教授主持。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所长靳辉明教授,主题为“谈谈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靳所长主要围绕三个部分做了报告。这三个部分是:1.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研究的若干问题;2. 当前形势下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3. 新形势下几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冲击。
靳教授首先指出,近十年来,马哲研究存在许多问题,面临许多挑战。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也使一些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另外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创新的过程中,有部分观念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他列举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教训,说明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对马克思的研究要开阔视野,要有世界的眼光。其次,人本主义思潮也要足够地重视。对于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要正确地理解与使用。最后,靳教授指出,以上的思潮在学生和人民大众中影响很深,我们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警惕错误的西方思潮。
4、马克思论坛第16期
2005年1月5日下午,本所特聘教授郁建兴主讲:重新思考国家——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新进展。论坛由叶汝贤所长主持。郁教授强调了国家理论的重要性,指出国家理论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的重大主题,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代表诺思和奥尔森为例进行了说明。郁教授论及了长期以来马克思国家理论未曾得到应有进展的原因,认为理论建构的缺失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方面的消极影响是最重要的原因。郁教授引用Bob Jessop 的文献,提及国家理论的三次复兴。最后,论述了随着全球化而出现的有关国家理论的新的议题。这次论坛获得了普遍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