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3年下半年成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科研成果:论文共23篇

1.叶汝贤教授在《哲学研究》2003年第11期上发表书评“建立全球化分析框架的学术努力”。

2.郑永廷教授在《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7期上发表论文“与时俱进推进学科发展”。

3.郑永廷教授在《思想理集结教育导刊》2003年第9期上发表论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的培育民族精神”。

4.郑永廷教授在《光明日报》2003年8月19日理论版上发表文章“发展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5.郑永廷教授在《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21期(半月刊)发表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

6.章海山教授在《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经济公平与效率的道德参数”。

7.章海山教授在《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西方效率与公平理论的道德启示”。

8.旷三平教授在《现代哲学》2003年第3期上发表论文“知性思维的合理性问题”。

9.旷三平教授的论文“马克思哲学二思维方式变革与本体论重建”,在《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上转载。

10.旷三平教授在《哲学研究》2003年第11期上发表论文“评价尺度的本体论诠释”。

11.刘森林教授在《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从后思索法视域内的‘发展’检思”。

12.刘森林教授在《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上发表论文“实践:从主体性到社会性”,该文在《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上转载。

13.徐长福副教授在《求是学刊》2003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向何处去?”。

14.徐长福副教授在《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上发表论文“人的本质与事实本质的辨证整合”。

15.李尚德教授在2003年第5期《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上发表论文“论俄罗斯中间道路的资本主义”。

16.本所特聘教授郁建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上发表“论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前景”。

17.本所特聘教授郁建兴在《现代哲学》2003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全球化的新分析框架如何可能”。

18.王晓升教授在《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上发表论文“新社会进化论还是历史唯物主义?——评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19.王晓升教授在《福建论坛》2003年第5期上发表论文“生活世界——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价值维度”。

20.常晋芳博士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之《文化研究月刊》2003年第6期上转载“网络文化十大悖论”。

21.本所兼职研究人员孙麾在《哲学研究》2003年第7期上发表论文“本体论的限度与改变世界的哲学”。

22.本所兼职研究人员杨学功在《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上发表论文“从解释学视角看马克思文本研究”。

23.本所兼职研究人员何萍教授在《 现代哲学》2003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语境中的价值哲学”。

出版著作:共4部

1.《马克思与我们同行》主编 叶汝贤 孙麾 该文集荟萃了目前活跃在马克思哲学研究前沿的主要作者的最新代表作,能够真实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学术水平,并且作者大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因而对该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2.叶汝贤教授主编、王征国著的《新生产力论》 ,对新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要求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新生产力是指人类所从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系统功能,它由知识创新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和虚拟资本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新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信用要求、人本要求和创新要求。中国发展新生产力,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之中。

3.由叶汝贤教授主编、刘森林著的《重思发展》一一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力图对马克思发展理论进行新的定位,对与传统的生产力不同的“自然生产力、与生产力相对的反生产力“自然破坏力”进行了阐发和探讨,并在发展的动力学和反思学意义上探索技术与制度、发展与恶的关系,进而从方法论角度对马克思发展观的特色做出简要的总结和评价。全书倡导从不同于惯常的另一面重思发展,把发展看作是进攻与防御、秩序与悖谬、生产与损害、统治与和谐的统一。

4.由叶汝贤教授主编、王晓升著的《价值与冲突》 ,通过对历史演进过程与伦理原则的内涵的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考察,揭示伦理原则对于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以及伦理原则的相时独立性,特别是通过对善的意义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原则与伦理原则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错误。对于启蒙运动以来的经济独立化和价值中立化的考察,说明了经济独立化和价值中立化的意义及其后果。这个考察是吸收了广泛的社会史和思想史方面的资料,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

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

叶汝贤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项目“唯物史观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已完成,目前正在申请专家鉴定。

三、学术研讨会成果摘要:

1.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会议纪要

2003年12月20日—21日,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举行。会议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叶汝贤、张奎良、何萍、王宏维、张曙光、田丰、刘陆鹏、赵剑英、孙麾、郁建兴、王晓升、余文烈、赵凯荣等20多位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探讨了当前唯物史观研究中的许多热点问题。王宏维教授提出要重视社会性别的研究,以推进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张奎良、叶汝贤、田丰、郁建兴教授等探讨了“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的问题;何萍、张曙光、刘陆鹏、王晓升、赵凯荣教授对过去唯物史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唯物史观研究的范式转换发表了看法;赵剑英概括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情况,认为这为唯物史观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刘森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中体现出的自然化趋势的问题等。

研讨会上代表们各抒己见,认为时代的发展,给唯物灵观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机遇、新视野和问题域。唯物史观的研究中,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研究范式,改变过去唯物史观中的一些过时的论断,面向新的现实、解决新的问题。同时,要抛弃霸权话语,强调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对话和互补性,这样才能促进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

2.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会议纪要

2003年12月20日一21日,全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举行。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杂志主办。张曙光、王南提、刘森林、徐长福、杨学功等20多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实践哲学的界定,及其与理论哲学的区别问题。

会议对实践概念、实践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等诸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提出需创立一种与理论哲学相区别的实践哲学观点的,有王南湜、徐长福和郁建兴三位学者。王南湜认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是两种不同思路下的哲学理论,理论如何过渡到实践,是实践哲学应该研究的重点。徐长福主张,把实践疸入在西方哲学史整个视野中给予定位和获取资源,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划界,实践哲学就是为实践智慧提供准知识的理论。郁建兴侧重于实践哲学在公共的平台上与西方与现代哲学的对话,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必然是解释学的,而非现成的。杨学功认为,实践恰恰是百本体论的概念,他不同意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为价值本体论。

②其他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探讨

如有关于实践中的主体性问题,孙伟平认为,应为实践中突出主体性,刘森林认为纯粹的主体性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应该在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有所游离。再如关于新的实践观的问题,李文阁、崔新建都提出了他们所认为的新的实践观。朱葆伟、车玉玲探讨了把实践与合理性、现代理性结合的问题,并指出了传统实践理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另外,张立波把身体问题引入了实践的问题域中,隽鸿飞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的重建作了探讨。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何处去的问题

这也是大会中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大多数代表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要关注研究现实问题,只是对关注的方式,并能在何种意义和范围内能起作用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代表认为哲学应与意识形态分野;有的代表认为哲学应与政治互动;有的代表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从集体意识的预设中下降为个人的问题才能使之成为一个真命题;还有的代表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何处去,取决于中国向何出去。

四、咨询报告摘要

郑永廷教授提交的“防治非典过程中高校学生思想行为变化及教育对策研究——关于当前校学生思想热点的研究报告”,是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防治非典的形势、对策与高校学生的特点,分析了高样学生的防治非典过程中的思想行为变化,研究了面对自然与社会危机,风险的教育对策。

该咨询报告对教育部进行相关工作研究有很强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