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2年下半年成果简报
一、科研成果
(1)学术专著 5部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丛书作为向党的“十六大”献礼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 郑永廷等著
该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为主线,系统研究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形成到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几个发展阶段与发展过程,着重研究了我国面向21世纪在面临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等重大历史性课题的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理论、内容、领域、功能等方面的发展问题。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顾海良 张雷声
本书以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历史、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系统论述为基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及其历史意义,以及马克思逝世后一百多年来劳动价值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过程作了清晰梳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新变化的关系作了深入分析,进而对劳动价值论在现时代发展中重大问题,如劳动的新内涵、价值创造的意义、价值形态的新变化,以及国际价值的新形态等问题作了新的探索,提出了当前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研究的一系列新观点。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 何萍 李维武
本书以19世纪中叶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为背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史的回溯和论的思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流关系,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经验教训,考察了20世纪中国思想世界中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自由主义、科学主义的复杂联系,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4、《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孙正聿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但是,人们在实际运用中却往往把辩证法当成恩格斯所批评的“可以用来套在任何论题上的刻板公式”。正是针对这种状况,本书从反思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辩证法的基本命题出发,在总结辩证法的理论遗产的基础上,分别地探索了辩证法的发展学说、批判本性和实践基础,进而集中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的辩证法,并对当代辩证法理论的社会生活基础、总体特征、主要内容和基本范畴做出了比较系统的论证。
5、《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丰子义 杨学功
本书从当代全球化现实出发,首先考察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来源和变革过程,而后系统分析了马克思从早期一直到晚年有关“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及其方法论意义,并结合当代全球化实践,用这一理论对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如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全球化与历史发展趋势、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充分论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2)学术论文 24篇
1、叶汝贤教授在7月3日《中国教育报》上发表论文“把握时代本质 弘扬与时俱进精神”
2、叶汝贤教授于11月21日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上发表论文“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进步”
3、叶汝贤教授在9月30日《学习时报》上发表论文“文化的哲学思考”
4、叶汝贤教授于9月14日在《深圳特区报》上发表论文“关注现实的深层思考”
5、叶汝贤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第六期发表论文“在什么意义上说农民是现代化主体”
6、叶汝贤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六期上发表论文“在什么意义上说农民是现代化主体”
7、郑永廷教授在《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六期上发表论文“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发展”
8、郑永廷教授在《现代哲学》第四期上发表论文“论小康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
9、郑永廷教授在《中国高教研究》第五期发表“论当代精神文化的发展与价值”(该文在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第7期上全文转载)
10、郑永廷教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汇编上发表“与时俱进——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的实践与思考”序言,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11、郑永廷教授在《思想教育研究》第六期上发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2、郑永廷教授在《南方日报》9月25日理论版上发表“紧跟世界潮流发展马克思主义”
13、郑永廷教授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第十期上发表“论现代道德关系的发展”(该文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4、郑永廷教授在全国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1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到江泽民“七一”讲话》上发表论文《论“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特征》2002年7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15、郑永廷教授于11月9日在《羊城晚报》理论版发表论文“理论成果献礼十六大”
16、章海山教授在《道德与文明》第五期上发表论文“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
17、李尚德教授在《党的生活》第十期上发表“从苏共亡党看转变党的作风的重要性”
18、旷三平教授在《现代哲学》第三期上发表论文“社会认识的悖论分析”
19、冯平教授在《哲学动态》第十期上发表论文“哲学的价值论转向”
20、徐长福副教授在《学术研究》第十一期上发表论文“论恩格斯关于哲学终结的思想”
21、徐长福副教授在《天津社会科学》第六期发表论文“实践哲学的若干进路及其问题”
22、徐长福副教授在《现代哲学》第四期上发表“旧人”的否弃与“新人”的塑造
23、刘森林教授在《现代哲学》第三期上发表论文“实践的逻辑与哲学终结的困惑”
24、韩安贵副教授在《学术研究》第七期上发表论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学术会议纪要
2002年10月22-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五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此次大会是新世纪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社会主义大会,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教授雅克•比岱、美国共产党经济委员会委员瓦迪•哈比拉、乌克兰国家议会议员克留奇克夫、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版编委会主任巴加图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著名的学者和政府人士以及国内老一辈社会主义研究专家江流、徐崇温、靳辉明等和其它各高校、科研机构等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中山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叶汝贤教授、副所长郑永廷教授参加了会议。
会议于10月22日上午9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正式开幕,中山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教授主持会议,并宣读了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为大会发来的贺电。李铁映说,在新世纪里召开世界社会主义大会是对社会主义运动百年来的一次反思与展望,对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
三、学术交流
1、2002年10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叶汝贤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总结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2、2002年10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郑永廷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展”。
3、11月1日至2日本所邀请法国巴黎第十大学雅克·比岱教授到本所会议室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论战”的学术报告。会上他还介绍了国际马克思大会的情况,受到了师生的欢迎。这对于师生及时了解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的现状,开阔学术视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叶汝贤所长于12月27日至2003年1月初应邀赴美国San Diego州立大学和加拿大Rotal Canadian 大学参加“经济全球化、文化世界及人类文明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
5、郑永廷教授作为广东省委十六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于11月16日至12月底在广东地市、省直机关以及高校作了近20场宣讲十六大精神的报告,受到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欢迎。
6、李宗桂教授于10月21日至22日参加由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广东实践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会”。
7、李宗桂教授于11月30日至12月1日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孔子与当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孔子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言。
8、李宗桂教授于2002年12月18日至20日参加在香港召开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的大会发言。
9、李宗桂教授于2002年12月27日至28日在广东湛江参加全省“发展先进文化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发言。
10、刘森林教授于2002年7月参加了由吉林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全国马克思哲学观”讨论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实践的逻辑与哲学终结的困惑”的发言。
11、刘森林教授作为《现代哲学》副主编,在暑假期间,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全国期刊编排工作会议。
12、刘森林教授于2002年11月参加于复旦大学哲学系举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年会”,会上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新设想”的发言。
13、李尚德教授于9月至10月间在广东省卫生系统干部学习班上作了两场“从苏共亡党看转变党的作风的重要性”学术报告。
14、本所兼职教授杨耕于12月6日在本所会议室就如何进一步理解、把握十六大报告的精髓,结合本专业的学习与部分教师和博士生进行了座谈,回答了部分师生的提问。
获奖情况:
2002年9月,刘森林教授的《发展哲学引论》专著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