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2年上半年成果简报
一、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共17篇
- 冯平教授在《哲学研究》2002年5期上发表论文“重建价值哲学”,光明日报6月11日就该文的观点进行了摘编转载。
- 徐俊忠教授在《哲学研究》第6期上发表论文《关于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研究的思考》。
- 郑永廷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上发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丰富与发展”
- 郑永廷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2期上发表论文题为“三个代表”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 郑永廷教授在本基地辑刊第二期《哲学与现代化》上发表“当代精神文化教育发展研究”
- 郑永廷教授在《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题为“做与时俱进的爱国者”。
- 郑永廷教授在《人民日报》理论版2002年1月8日发表论文“共产党人是彻底爱国主义者”。
- 郑永廷教授在《南方日报》理论版2002年5月12日发表论文“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9、郑永廷教授在《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5期上发表论文“论当代精神文化的发展与价值”。
10、李宗桂教授在《学术界》2002年第1期上发表论文“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审视和新世纪的展望(上)”。
11、 李宗桂教授在由香港新亚研究所主编的论文集《传统儒学、现代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上,发表了论文“儒学的现代化与边缘化”,2002年4月出版。
12、李宗桂教授撰写《公民道德格言》,这是由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提议编写,是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文化建设工程。李宗桂教授是该书的编委、主要作者,执笔为18000字。2002年6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3、刘森林教授在《中山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三期上发表论文《论社会理论中作为悖谬的“矛盾”概念》。
14、刘森林教授在《哲学与现代化》辑刊(第2期)上发表《马克思矛盾观的澄清》,该刊于2002年2月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15、刘森林教授在《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发表论文《二分法与马克思》
16、李尚德教授在《哲学与现代化》辑刊(第2期)上发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沉痛教训》
17、李萍教授在由台湾中原大学林治平教授主编的《生命教育的集思》上发表了题为《生命教育的本体及其三个维度》的论文,该刊物于2002年5月正式出版。
专著类:2部
李宗桂教授主编《墨子与中国文化》、《王弼与中国文化》,该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此前未上报)
二、本所承担的“211工程”子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
2002年3月26日由本研究所承担的“211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子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叶汝贤教授代表研究所作了项目完成情况的总结报告。本项目涵盖两个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211工程”建设的资助和带动下,通过五年建设,取得重大效益:两个学科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条件建设和咨询服务等方面都得到跳跃式发展,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具体标志为:2000年9月,本建设项目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被批准为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立项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没有硕士授予权,5年之内连续被批准为硕士点和博士点;2002年1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三、学术交流:
1、叶汝贤教授于2002年 4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参加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
2、叶汝贤教授于2002年5月8日至12日在上海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复旦大学哲学所主办的“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全国研讨会。
3、郑永廷2002年2月在哈尔滨召开的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举办的“全球化条件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会上作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的发言。
4、郑永廷2002年4月在北京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讨”会上作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的发言。
5、郑永廷2002年5月在苏州由苏州大学主办的“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研究”的发言。
6、刘森林教授于2002年5月28日至29日参加由南京大学举办的《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二分法模式》的发言。
7、冯平教授于6月17日到20日在北京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基地、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主办的“价值哲学和过程哲学”国际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在世纪转折点上的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发言。
8、冯平教授于6月22日参加由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过程、实践、属性——价值哲学研究的范式变革”的发言。
9、冯平教授于5月30日至6月1日参加由教育部、北京大学主办的〈哲学概论〉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情理交融,以符合哲学真善美本性的方式讲哲学”的发言。
10 徐俊忠教授于2002年5月8日至12日在上海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复旦大学哲学所主办的“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全国研讨会,在会上作了“研究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的方法论问题”的发言。
11、李萍教授于6月25日参加第一届全国教育管理协作研究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现代大学的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发言。
12、李萍、钟明华教授于2002年6月27日至30日参加由台湾大举办的“第三届大学理论资源分配与社会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公民教育——中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历史性转型”的发言。
13、李萍教授于6月26日参加由台湾大学主办的“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研讨会。
14、钟明华教授于5月在韩国参加“亚太地区教育发展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学习型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发言。
15、李尚德教授为顺利完成2001年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将于近日前往俄罗斯进行课题研究。教育部支持高等学校学者短期赴俄罗斯进行合作研究,这对李尚德教授完成国家社科项目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