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1年下半年成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本基地在2001年7月至2002年1月期间,共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6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咨询报告两篇,基中的一篇已被中宣部采纳。成功地举办了《马克思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论》小型高级学术研讨会。

一、科研成果

(1)专著类:

1、《中国改革的价值选择》叶汝贤、王征国著

本书认为中国改革的价值选择,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把这一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起来,形成改革的指异思想。中国改革的成功,提供了一个伟大的范例,表明正确的价值选择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

2、《马克思历史观的价值内涵》韩安贵著

本书纳入广东省中青年科学家文库,2001年10月由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坚持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以大量翔实的原著材料为依据,从历史和逻辑两个角度展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独特本质,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是“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主义,也不是人道主义的历史观,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向人发出全身心微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历史主体在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尤其是主体的价值取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突出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本性。

3、《经济伦理论》章海山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专著32万字,2001年10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较为全面地、准确地分析了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基本理论,力求让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观点以其本来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关系从宏观上、从高度抽象意义上说,即是经济因素和作为道德的非经济因素的关系。从这个理论层面上去研究、把握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4、《粤港澳台高校德育比较研究》郑永廷、李萍、钟明华等著

2001年10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别研究了粤港澳台高校德育的历史发展,分析了在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德育性质、特点,从而更加深刻的揭示了德育的本质。专著适应了开放的客观要求和港澳台高校与内地高校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需要,为两岸四地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互相了解、理解、交流与合作提供必要的借鉴与指导。专著是在实地考察、专题深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方向性原则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道德规范论)王征国著

该专著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方法论为指导,历史地逻辑地再现了以人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的伦理学,以崭新的视角概述了由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所构成的道德规范体系。

6、李宗桂教授主编了四本《大思想家与中国文化从书》

(2)论文类:

1、叶汝贤:《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五期上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当代创新》

2、叶汝贤: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三期上发表了《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该文在《新华文摘》2001年第10期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6期上转载。

3、郑永廷:《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10期上发表《论以德治国与以德育人》

4、李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10月发表论文《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诠释》

5、章海山:《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五期上发表论文《西方伦理思想新探》

6、郑永廷:《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五期上发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哲学思考》

(3)咨询报告:

梁桂全等为广东省提供的《广东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调查咨询报告:

该报告从广东在世界现代化格局中的状况,来审视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需要建立六大战略体系。其中,文化立省战略是广东走向21世纪的最重要的基础战略工程。

郑永廷等向中宣部提供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展变化》的研究报告,已被中宣部采纳,并批准立项。

报告者以敏锐的眼光注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与新特点,清醒地认识到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

二、举办“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
    由本所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于11月13-14日在中山大学召开。与会的代表有黄楠森、任吉梯、庄福龄、陶德麟、孙伯鍨、叶汝贤、施德福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教育部社科司的顾海良司长,还有其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界享有较高声誉的学者。会议中,学者们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展开了研讨。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二十年来的发展,学者们普遍给予了肯定。他们特别提到了1981年由中山大学任主编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任副主编单位,联合全国十四所高校编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充分肯定了这部史稿的历史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他们也指出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这种不足也表现为现实的困难,根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普遍被忽视,学科建设重视不够;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落后于时代,未能回答当代现实提出的问题,所以面临着一个把历史研究和对现实问题的解答结合起来的问题。对怎样在现时代的条件克服这些困难,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学者们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并在下面基本观点上达成了一致: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研读,保证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及现实问题的求解结合起来。

顾海良司长也在会上做了发言,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来说是一种机遇。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可以借此东风,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的研究。

本次会议的举行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中大哲学系和社科处等单位的鼎力支持。会议持续了两天,获得圆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