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政治文明与道路自信”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开放时代》杂志社于10月20日在京召开“新中国政治文明与道路自信”学术研讨会,专题研讨徐俊忠教授《关于新中国政治文明与政治类型的思考——兼谈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定位》一文提出的主题。论文于今年7月在《开放时代》发表,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学术期刊和国内智库单位20余位学者与会,学者专业背景涵盖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
关于会议的由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研究员指出,自徐俊忠教授论文在《开放时代》发表,产生强烈的学术反响。哲学所与《开放时代》杂志社联手围绕论文举办专题研讨会,主要是论文提出了事关新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也有借重多学科学者一起讨论,创造学科交融,促进面向国家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的意义。《开放时代》杂志社殷俊社长也指出,杂志社以大块篇幅发表徐俊忠教授的论文,就是看中它提出的问题和见解,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这次会议,就是要引导学者和学术期刊共同朝这一方向努力。
研讨会上,徐俊忠教授应邀作主题报告。他强调新中国的政治文明是与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西方政治文明不同的新的政治文明。并就这一政治文明脉接于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国情,不断形成和完善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等问题,做了富有深度和专业特色的阐述,尤其对于“人民政治”和“领导党”这两个备受关注的重要概念做出进一步说明。他认为,“人民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合乎逻辑的产物;“人民”具有非同质性的特点,“人民政治”是具有共同利益基础的非同质性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协同的政治,它与基于利益分立的竞争性“政党政治”不同的重要体现,在于具有浓厚的“协商政治”特点。因此,任何借用“政党政治”谱系的概念去表征“人民政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消极后果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新的政治文明系统中,最为恰当的定位在于它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最为准确的概念表达则是周恩来同志提出的“领导党”。新中国政治文明还通过“三位一体”的新型宪法,建构起一整套新的“人民权利系统”,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相互协同的制度系统等,确保人民政府朝着“有能”的“好政府”的方向发展,并努力引导社会告别一盘散沙状态,不断走向守望相助。他还特别指出,在新时代,自觉抵制和消除自由主义的影响,与坚持、完善和发展“人民政治”,对于中国人民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一样重要。
与会学者就徐俊忠教授的论文和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研究员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徐俊忠教授的这篇论文应该属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体现。他还认为,论文系统梳理了从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从近代到现当代中国人探索适合国情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类型的历程,奠定了“人民政治”的基本叙事结构。论文蕴含了作者一贯的方法论——古今中外、问题意识、调查研究和家国情怀。尤其是论文提出并论证的“人民政治”和“领导党”等概念,是“立足中国本体,打造融通中外的标识性概念”的努力。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认为,论文用“人民政治”这个概念把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贯通起来,将历史的复杂性甚至对立性融通其中。“人民政治”也是中国传统的天下生民观念的现代转化。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研究员认为,论文明确提出新中国政治文明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政党政治”逻辑,这很重要,同时也需要将“人民主体地位”这类政治性范畴进行具体化阐释,避免标签化。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韩庆祥教授认为,这篇论文具有挖掘孙中山的思想资源、阐释“政党政治”和“人民政治”的本质区别、阐发人民概念含义等五个方面的学术价值。韩庆祥教授提出“深得人民拥护的强大政党是如何练成的”这个命题,并从十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清华大学汪晖教授认为,提出并论证“人民政治”这个命题非常重要,我们一方面需要从纵向的角度来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从横向的角度来阐发。就横向而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虽然爆发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潮,但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却又有所区别。汪晖教授认为论文还有两个待解答的问题:如何阐明阶级斗争与时代关系?如何理解人民大众与政党的关系?人民政治是不断形成人民的过程,不能进行简单还原,需要不断重新界定人民概念。北京大学潘维教授认为,将“人民政治”区别于“政党政治”,将人民民主区别于选举民主是富有启发的,但如何进一步在机制上将它们间的区别说明白也同样重要,讲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明,需要把它跟中华文明联系起来。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认为,论文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道路,特别是借助打造标识性概念来讲好新中国政治文明的故事,论文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学术价值,对于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建议联系实际作进一步论证。《文化纵横》杂志社杨平社长提出,要想对深受自由主义影响的话语体系进行纠偏,就必须在概念体系上形成完整框架。论文力图从“人民政治”的角度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叙事,很有意义,但也需要深化对人民政治与市场经济、人民政治与依法治国等问题的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曹锦清教授认为,论文是他看到的“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辩护得最好的一篇文章”。“领导党”地位的确立与历史观和国家奋斗目标有很大关系,称其为“领导党”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洞悉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并能够阐释它、代表它和协调它。曹锦清教授还指出,中国共产党生长于中国,其理论主张和政治实践带有强烈的儒学特征。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认为,论文对于“人民政治”的论证,诉诸于历史的过程,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治文明植根于“建国”和“治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累积性创造”的重要特征,这种把握是准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江宇副研究员认为,“人民政治”与“人民经济”不可分离,离开“人民经济”,“人民政治”难以存在,时下要重视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国内许多基层单位都对此做了不少探索,如烟台市在乡村推广党支部领办农民合作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研究员指出“人民政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强调研究新中国的政治文明,应高度重视中国传统中的优秀资源。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单继刚研究员从合法性的角度探讨了对“人民政治”和中国革命的理解,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源于不断的自我革命。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魏南枝副研究员认为,“人民政治”的概念,准确地揭示了新中国政治文明的实质,也是对美国个别政客近期针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挑拨性错误言论的回击,但如何提升党组织人民的能力,仍是重要议题。中共中央党校张城副教授认为,论文立场鲜明地论证“人民政治”和“领导党”的概念,切合中国实际,很有共鸣感。论文基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去阐发,具有历史观建构的意义,而历史观的建构,对于正确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而言都具有深远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欧树军副教授认为,厘清“人民政治”与“政党政治”间的差异,具有重要价值,后续研究应重视人民观的起源问题。《文化纵横》杂志社执行副主编陶庆梅标示,她本人对于“领导党”问题思考已久,理解不同类型的政党,应该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广东工业大学周兵副教授认为,这篇论文成功激活孙中山关于“好政府”等论点,积极继承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思想遗产,讲清了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的理论逻辑,具有很强的历史穿透力和理论解释力。
在会议的总结阶段,徐俊忠教授表示,研究新中国的政治文明,需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也需要重视吸纳外国包括西方的优秀政治思想,但不论如何,新中国政治文明的“脉”与“根”一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实践。创造发生于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中国革命的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从具体的复杂国情出发的过程。这是解释和理解新中国政治文明的最重要的基础。《哲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周丹和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开放时代》特约主编吴重庆在会议总结时指出,明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如何对这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进行理论阐释和学术总结,是学术期刊和专家学者的共同责任,徐俊忠教授的这篇论文做了很好的示范,这次会议论题非常集中,开展了学科间的对话交流和思想交锋,期待“人民政治”概念的提出,能够形成跨学科的影响,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力量。